时间:2014-09-11 14:45点击:268次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而持续受到高度关注,纵观历史,世界各国的高职教育都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产生,除在办学规模上迅速扩张,在办学层次上也不断加速提高,从而引发高等教育一系列变革。
一、发展经验
(一)路径分类
纵观英、美、德、日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升格模式,即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由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或其他技术学院升格后实施,例如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四年制的应用科技大学(两者都简称为FH),以及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升格成为大学;第二种是新建模式,即从无到有,创建新的院校实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例如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第三种是衍生模式,即普通高等院校通过增设技术学院或高职类专业,实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著名学校;第四种是“专办本”模式,即由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例如部分单独授予学士学位的美国社区学院,以及日本高等专门学校设置本科专业;第五种是“专升本”模式,即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与本科层次普通院校合作实施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例如美国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进行“2+2”模式的合作。
(二)路径选择
各国在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路径选择方面虽各不相同,但都已经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制度,这显然和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传统、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等密切相关。由于德国整个社会崇尚手工艺和技艺, 具有重视手工艺和技艺、重视技术和实践的优良传统,FH对学生“十分有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生放弃普通高校入学资格而选择FH。“拥有完全中学普通毕业证书,本已有资格上大学却到高专学习的学生,其数量在1975—1988 年之间增长了7%—14%;”“1990—1991 年中,高专43%的新生拥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有这种资格的人有权上大学学习。”所以,FH 升格为和大学及大学类高校“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实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无疑是必然的选择。然而,英国是一个精英教育取向的国家,传统的高等教育定义一般不包括职业教育,所以,多科技术学院升格后以大学名义实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当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美国高等教育以多样化著称,在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路径选择方面,也充分体现这点,既有衍生模式、“专办本”模式,也有“专升本”模式。
二、发展启示
(一)升格模式更加适合我国。目前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有多年,高等教育的院校数量、在校生数、每年招生数等各项指标均为历史高位,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步下降的背景下,通过新建模式,创建像日本技术科学大学一样的新院校实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无法确保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会致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失衡。至于“专升本”模式,实质是建立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解决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毕业生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问题而已,后面所接受的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根本不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同时,强化“专升本”模式,对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不仅不会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作用,就像美国部分社区学院一样,淡化特色,从就业教育转为升学教育,从而出现“身份危机”。因此,近年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一直严控“专升本”的比例。综上所述,升格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产生了一批社会声誉好、办学条件优的高职院校,高职理念深入人心,高职教育资源丰富,行业社会背景广阔,让他们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更容易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二)逐步升格更加稳妥
德国和英国的升格模式都是采取整体升格的办法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这显然不适合我国国情。主要是因为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量相当庞大,高达1000 多所,并且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刚从中等学校合并转而来,存在办学时间短、办学实力还不强、特色尚未形成等问题。所以,应该采取逐步升格的办法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这方面政府应该严格把关:一是办学条件,具体包括师资、设备、场地等因素;二是社会因素,具体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校外的组织和群体等因素;三是办学特色,主要是指是否已走出一条真正的与市场接轨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其核心评价指标是是否已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
(三)升格后的院校应淡化标签
德国和英国都是采取升格模式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但是升格后,FH和多科技术学院所走的道路却有所不同,前者继续高举高职旗帜,堪称世界高职教育的典范,而后者则淡化高职身份(尽管主要职能仍然是发展高职教育)。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两国对职业教育的截然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氛围所致。我国和英国一样,也是“精英教育”传统观念非常强烈的国家,如果高职院校升格后继续强化“职业院校”标签,不但不能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反而继续强化其“低等教育”的标签色彩,加剧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分层。所以,鉴于国情不同,我国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放弃“双轨制”,坚持“单轨制”发展高等教育。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教育,但同时淡化“职业院校”标签,通过加强贴近市场、贴近社会的内涵建设,强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早日发展成为和传统大学“平等、等值”,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的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