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当代到底有没有教育家?如何打造新时期的教育家?记者就这些话题采访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
“我们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2.5亿学生啊,难道就没有教育家?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啊,而且我认为也与事实不符。”谈及当代教育家的话题,顾明远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一说起教育家,人们就会想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先后有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等,而西方也有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不少大教育家。到了当代,在一些人看来,好像只有西方有教育家,像布鲁纳、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等,而中国似乎没有。”顾明远这样说。
为什么大家觉得当代还没有出现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呢?顾明远分析说,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不注意总结经验;有少数人虽有创新实验,也总结过经验,提出过一些自己的教育见解,但还不成体系。而另一类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大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很少参与教育实践,因此虽有许多科研成果,但缺少实验的支撑,实践的检验,他们的理论还不能影响我国教育的全局。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了,要求太严了。要求既有理论体系,又能影响全局的才能算得上教育家。其实对教育家的要求不一定要那么严格、全面。能够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工作,以自己的道德文章培养许多人才的就应是教育家。”
顾明远举例说,像北师大的启功先生,大家都公认他是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是他们并非是教育理论家。基础教育界也有许多教育家,如吕型伟、霍懋征、李吉林、朱正威等,都是当代的教育家。
在有些人看来,当今社会称其为“家”的可太多了:歌唱得好就是歌唱家或者艺术家;凡是写文章的都可以叫作家、办个厂子就可以称企业家,我们身边那么多优秀的教师自然就是教育家了!对此顾明远明确表示,“从事什么工作就是什么家?这种要求又低了。不是所有教师都能称得上教育家。如果大家都叫教育家,也就没有教育家了!”
是不是在艰难的时代才能出著名的教育家或者各种名家呢?顾明远认为,在艰难的时代,往往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社会环境较差,所以整个文化教育的队伍很小,有几个出类拔萃的教育家,就容易脱颖而出;另外,在解放前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可能有许多有思想的教育家不为人知,而像蔡元培、张伯苓等大学校长,身处高位,容易被大众所认识;到了解放后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对教育也很重视,教师只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就是了,用不着像解放前那样逆潮流而动。因此,在和平时期有更多的教育家,但又不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家。
“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的人,不论他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提及教育家的标准,顾明远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近些年来我国不少优秀教师开始进行教育实验,提出自己的理论;也有不少理论工作者走进学校开展实验,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未来的教育家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他这样说。
“中国教育家尤其需要有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一是国际文化的视野。”顾明远强调。他解释说,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育家必须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坚持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相长”,重视人格素养,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学生;二是教育家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经验,讲民主、讲科学,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还想强调一下,有一些教师,甚至是特级教师了,但一接触,给人感觉有一种傲气,对学生严厉而不亲切,没有亲和的教育家的气质。教育家不是完人,不能求全责备,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是必不可少的。”顾明远说。
提到教育家办学这个话题,我们常常听到不少校长的感慨:“中国校长实在太难当了!”难怪呢,大学校长每天忙于大量的行政事务、文山会海,有的自己还要带若干研究生;中小学校长不是愁办学经费,就是担心安全问题、“升学率”的压力,等等,用于教育教学的精力非常有限,更何谈“教育家办学”呢?
“其实现在的校长干着许多不应该干的事。”顾明远认为,大学校长主要是要出办学的思想,网罗人才。国外的校长还要筹措经费,但一般由一名副校长专职承担。校长应该关心学科发展的前沿,但没有必要自己去搞科研,更不应该带许多研究生,应把全部精力用在发展学校上。至于中小学校长应该把精力放到教学上,放到课堂上,要经常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帮助教师发展,因此他应是教学能手。校长还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我反对把学校办得过大。中小学最大的学生规模最好是一千人左右,那种五千人、上万人的学校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顾明远特别强调。
在一些年轻教师看来,教育家就是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对此,顾明远明确表示:“教育家不是教师的终极目标。教师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能个个成才,个个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教育家是工作的结果,不是自封的,是作出成绩以后被社会所承认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学习,向学生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努力掌握教育规律,自如地运用教育技能,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喜欢你,崇拜你。教育家吕型伟有3句话: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这就是年轻教师要规划的职业生涯。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就照亮了自己!”
教育家的锻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土壤、阳光和水分。尤其是要造就一大批而非极少数的教育家,应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顾明远认为,中国需要教育家,呼唤教育家。但同时需要为教育家的出现创造有利的环境。“全社会都要切实地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像尊重科学家那样尊重教育家。”他特别强调,要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让全社会都了解。在他看来,我国有许多优秀教师,既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又钻研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提出过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观点,但没有被大家所了解和重视,因此也就说不上是在教育界有较大影响、为广大教师所公认的教育家。尽管也评选模范教师、先进教师,但只看重和宣传他们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很少总结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缺乏应有的高度。包括评选特级教师,也都是从教学水平来衡量,有些地方还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对教师文化修养、教育思想的全面评价。
顾明远还提出,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钻研教育理论,提高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这样的大环境才有助于培养和锻造一大批教育家。”顾明远这样说。(本报记者 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