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动态 > 正文

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

2019年03月26日 10:03

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起,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项目课程模式,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合格人才,连续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走向优质的选择

学生围绕学习项目要求进行分组学习。王晓敏摄(资料图片)

项目课程模式:让高职学生“学而不厌”

提起高职学生,人们普遍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形象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抽象思维能力。

来自苏北农村的小潘就是带着这种心态来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然而,他一入学就幸运地成为学院实施项目课程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的首批学生之一。如今,小潘已经毕业,并且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工作。

面对记者,小潘一脸兴奋。他说,他和他的同学是项目课程模式的真正受益者。上《数控铣削与加工中心技术》课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一个个像吃了兴奋剂似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的学习兴趣很浓,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有时候还会为一个问题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每一节课大家都会感到收获非常大,许多知识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讨论、不断的动手实践中掌握的。

项目课程模式为何会具有如此大的“魔力”?记者通过听课发现,普通教材通常写的是“第一章,第一节……”,而项目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写的是“项目一,模块一……”;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名词、指令,而项目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是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普通课堂是学生台下排排坐,教师台上翻教案,教师“灌”得辛苦,学生听得懵懂,而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围绕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教师做示范,学生边讨论、边动手,规定训练项目与自选训练项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实践性学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学懂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项目课程模式:让高职学生学有所用

项目课程模式打破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而这些项目通常就是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工艺等。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

项目课程模式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

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郝超说:“从实施项目课程的实践看,实现‘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关键涉及到两个内容,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在实施项目课程模式的同时,学院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有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性架构,构建了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教学内容体系,解决了“教什么”的根本问题。目前,学院数控技术专业7门项目课程教材已公开出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8门项目课程教材也将公开出版。

学院课程模式改革的成功,其制胜法宝是有一支具有良好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业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郝超说,在学院的“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有一个“五年滚动计划”,即每年必须有20%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去轮训,五年一轮。目前,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专业教师比例已达到50%以上,并有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4年多来,项目课程模式已由机械工程系推广到电气工程系、模具技术系、信息工程系、人文科学系,由数控技术专业推广到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艺术设计、商务英语等专业,从而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

项目课程模式:让高职学生学有所长

据了解,近两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这与学院长期以来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实施项目课程模式的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近几年取得了累累硕果。

2001年,学院与上海广茂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机器人创新与实践工作室,该工作室逐步成为学校尝试项目课程模式的改革平台。

创新与实践工作室主要开设《机器人技术》中级和高级两门课程。中、高级课程都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过程,以小组为单元,通过小制作、小创造、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项目课程模式的积极推进,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机器人大赛中揽金夺银。

葛晶是电气工程系的学生,在2005年参加《机器人技术》中、高级课程的学习后,他在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被选拔参加2005年中国机器人大赛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4∶4竞赛项目。在与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的竞争中,以葛晶为核心的参赛团队不畏强敌,最终获得了4∶4中型组的冠军。此外,葛晶还作为学院创新与实践工作室的成员参加了2005年、2006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为学院取得两个项目的冠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机器人竞赛不仅要赛技术,而且要赛团队协作精神、赛心理素质、赛创新能力。学院针对竞赛项目,由学生合作动手完成机器人软硬件的设计,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乐趣。

项目课程模式的成功实施,得到了江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类院校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赢得了国内知名职教课程专家的高度评价。去年,省教育厅在学院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向全省职业院校推广该院的项目课程模式。

院长观点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郝超: 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可喜的是,广大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其课程模式长期被学科性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高职院校会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模式改革,而项目课程模式正是部分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和实践的新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模式的目标指向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从学院几年来的改革实践看,项目课程模式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基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学生的学习以行动为过程,以完成职业岗位化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所学”与“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乎“零距离”的通道。项目课程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符合国情等方面,代表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研究和推广。(本报记者 李挥)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