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制造业人才短缺的困境
编者按:“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制造业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财政收入的50%和外汇收入的75%。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已经达到87%,吸纳了一半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制造业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领域。近些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制造业迅猛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展了“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课题研究。该课题被确定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今年9月顺利结题。该课题揭示了技能型人才开发对建立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作用,分析了作为技能型人才开发主要途径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企业提出建议。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建设的直接促进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1 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工人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各职业院校积极兴办加工制造类专业。近年来,中、高等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数不仅逐年增加,而且占中、高等职业院校全部学生数量的比例也在增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制造类专业招生数占中等职业学校全部招生数量的比例由2001年的10%提高到2006年的近20%,提高了一倍。
图一2000-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高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量
初步形成了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结构与体系。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如宁波市2005年、2006年技能人才需求量比上年增长了20%。体现在职业院校的招生方面,该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数量之比由2003年的1∶0.86调整为2006年的1∶0.59,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招生数量增加速度快于高等职业院校。
图二2003-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量
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与制造业布局基本相当。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区域分布与此基本对应。中、高等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招生数,东部地区多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见图一、图二)。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相适应。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许多地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集中、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基本形成了与当地主导产业相一致的专业结构。
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招生与就业形势较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受到企业青睐,成为企业新增员工的主渠道,这也拉动了制造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地区制造类专业报名人数超过了招生人数,部分地区出现招生“火爆”的现象。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而且专业对口率较高。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造业职业院校和专业不断增多,使专业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行业和职业院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大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如广州市近3年对全市中专、技校的教学设备投入达2.87亿元。许多职业院校还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弥补实训条件的不足。
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产教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实现走向制造业大国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制造业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尚未健全,缺乏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制造业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机制,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多数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和运行管理,也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教学设备和培训经费。
缺乏科学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即使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经费不足使职业院校实训设施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制造类专业难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由于制造业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相对较低,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难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再加上有些地方招生时没有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放在同等地位,制造业领域一些技术含量较高、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很好的专业招不到优秀生源。
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专业设置与制造业发展不适应。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之间尚未建立起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相关组织或机构,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几乎包办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部过程,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评估等。其结果是职业院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专业建设缺乏基本的需求分析和整体规划,存在低水平的重复。
毕业生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要。许多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技术和劳动组织发展的需要,造成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需要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即使是专业对口也需要重新接受培训。
3制造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制造业所使用的机械装备大多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上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将从数量需求为主转向以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需求为主。
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低素质员工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正逐渐从“轻化型”向“重化型”方向转变,要求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快机械、电子类专业的发展。
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产业延伸、产业集群是制造业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专业外延,要求职业院校围绕一个专业从加工制造向产前物流、产后储运销和售后服务拓展。拓展专业面要求职业院校不仅围绕主导产业生产环节设置专业,而且围绕整个产业链设置专业。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制造业的信息化需要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比重,更新传统专业教育内容,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尤其是加大产教结合的力度,利用企业的先进制造设备培养人才。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3日第9版 杨进 刘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