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动态 > 正文

职院院长:高职院校缺乏品牌形象

2019年03月26日 10:06

“如果说高职院校无品牌有点绝对,毕竟很多院校是由过去的中专变大专,甚至一些民办院校直接从中专、大专至本科‘三连跳’,但高职教育中缺少像清华、北大般无人不知的名校。”日前,在浙江温州召开的中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院长张建雄一个关于高职院校缺乏品牌形象的问题,让现场80多位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们陷入深思。据统计,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多;在校生达1280万人,占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61%。可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温州高校的交换生田同学道出了学弟、学妹的心思。

“上不了重点大学的人上本科,上不了本科的人上三本(独立学院、民办大学),上不了三本的人上大专。在很多人眼里,大专就是高职院校。大家都是这样想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尽管媒体上宣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不比重点大学毕业生低,但很多同学都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

我们常说百里挑一,知名品牌高职院校是千里难以挑一。张建雄认为,中国的高职教育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还同样存在诸多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问题与危机,高职院校品牌缺失就是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从中专或职工大学脱胎换骨为高职院校,即使它们有的从中专到大专,甚至本科的两连跳或三连跳,都难以改变其“出身”卑微,管理水平低下,文化底蕴积淀少的“先天”缺陷,所以成百上千所高职院校难以从“蛙声”一片的阶段,一跃成为天下无人不知的“王子”。

较之高等教育中清华、北大与其他“985”大学名扬海内外,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与接受,国内高职院校中虽然不乏优秀示范学校,但家喻户晓的寥寥无几。即使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首批国家高职重点示范校,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仅限于局部地区或同行。跳出这个圈子,人们往往一问三不知。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说,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太短,从大发展至今也就是10年。在发展初期,它们确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有的高职院校连财政户头都没有,全是白手起家。

首先,社会上仍对高职教育抱有偏见。家长除了别无选择委曲求全地让孩子接受高职教育外,鲜有把高职院校作为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大家认为它是拾遗补缺、兜底备选的“保险锁”。

其次,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等持有怀疑态度。占全国高等教育院校数与在校生人数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经费只占高等教育的五分之一左右。为了分得高校扩招的一杯羹,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硬着头皮大干快上,导致部分高职院校不能提供标准的高职教育资源与条件。

据分析,导致高职院校形象意识淡薄,塑造方法欠妥,公众形象较差的原因是国家教育战略层面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与重视程度不够。高职教育往往在理论上、口头上重视,实际操作中则被有意与无意地边缘化。

由于国家在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不够明确,保障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很多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地在专业建设方面走多学科道路。他们采用农、工、医、贸等强势主打学科,加上文理、经管甚至艺术等多学科、多专业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去“高职化”,让千校一面。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则不顾师资、办学条件、生源与就业情况,削尖脑袋申请更名或升格,期待一夜之间,高职“青蛙”变为本科“王子”。

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吴晓斌远赴日本创立了忠成数码公司。他说,东京两所最有名的大学是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但对于企业来说,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不是最受欢迎的。最受欢迎的是日本产业能率大学等这类大学培养的学生。他多次邀请产业能率大学教授吃饭交流,对方回复说非常忙,要给丸红等日资世界五百强企业上课。

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却要给全球五百强企业做战略咨询,吴晓斌纳闷地问原因何在,对方一席话解开了他心里的结。“温州有服装、皮鞋、眼镜、打火机四大传统产业。日本产业能率这种类型的大学对中国经济与产业非常了解。日本知名企业不光是战略投资中国市场,而且包括发展战略规划都求助于我们。”这就是品牌与影响力的真实写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因为我们出身都不好。出身不好谈阶级,团结起来干事业,在现状中奋起。”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高职院校负责人认为,高职教育要从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做起,用合格的办学条件,规范的管理,优良的教学质量,推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赢得社会赞许;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用高质量的就业率赢得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