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动态 > 正文

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

2019年03月26日 10:07

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

当前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高职教育本身的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3年1月14日 访问量:235 信息来源:作者:俞仲文 中国青年报

时代要求高职教育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比如,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认可度及收入还不高;作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其质量离各行各业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中高职之间在培养规格上的区分度还不够鲜明;高职教育还没能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在面临第三次新的工业技术革命以及中国企业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还没有准备好,等等。

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必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高职教育本身的转型升级。并且,高职自身的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职院校自身都在不断地进行“升级换代”。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的高职院校可以说是自身发展的1.0版。这个时期回答了什么是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在培养规格、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与普通大学有何不同,在中国具体的条件下如何来办高职等问题。

随着2003年高职评估和2005年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开展,我国高职进入了2.0版。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用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来引导和约束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并且利用创建国家示范点的典型力量来大规模地推行“工作导向”、“任务驱动”式的课程改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理念大规模地推动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回答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双主体合作办学等问题。

而今,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和加速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迎来了3.0版时代。

高职教育3.0版出现的时代背景

这个版本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

首先,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工业化基础依然薄弱。例如,大规模引进了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却并没有大规模引进制造生产线和生产装备的能力;庞大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外国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设备加上我国廉价人才、廉价劳动力的组合体;检查维修费居高不下是因为进口了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中西部地区不发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技含量在农、林、牧、副、渔中的份额太低;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日渐缺乏优势的原因在于没有用高科技进行改造;甚至如电梯、厕所的出水感应器、新型打印机、照相机等产品依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在环保、节能、绿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新一轮竞争中,我国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并没有缩小。

上述局面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技术教育还比较薄弱,培养不出大批既能动手,又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技术人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承担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技术转型升级、装备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第二是中国和平崛起与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但是GDP的结构和质量存在严重缺陷。在整个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我国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的位置。日本大和证券综合研究所分析师声称,“比中国人工费低廉的国家现在有很多,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已经结束了。加速向中国以外的生产据点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情况表明:要想彻底告别依赖外国技术进行贴牌生产的经济模式,要想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地位,就必须增大我国自主技术的“红利”,造就数以亿计的技术能手,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大规模地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而要完成这个任务,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创新使命,并将之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中。

第三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过去提技能型人才,现在提技术技能人才,其含义究竟有何分别?“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何才能培养出来?他们应当具备何种知识、技能、技术和素养?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应如何体现?

高职教育3.0版要解决10大问题

1. 要高高举起技术教育大旗。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让学生经过这样一种技术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这样一种技术素养是十分宝贵的。这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因此,必须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文科学生要积极参与跨专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

2. 培养规格需要转型升级。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要围绕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特征要素,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按照培养“三型”人才的要求来展开新一轮说专业、说课程、说项目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需要转型升级。从一种需求(单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上升到从两种需求(双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过去是从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出发,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今天不仅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4. 实践教学内容需要转型升级。从“单训练”到“双训练”,即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技术训练。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而且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除了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之外,还要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术开发的训练。同时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5. 高职院校的定位要转型升级。不仅要成为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源,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因此,不能把高职院校局限于培养现有产业链分工下的生产大军的基地,而应当同时视为培养和储备经济转型升级中千千万万技术大军的摇篮,视为我国技术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视为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准、改变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所处的中低端位置的利器。

6.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要转型升级。从初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移。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是:与企业共办订单班、互聘教师、在校内或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中级阶段是:合作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混编教学标准、师资、资源、文化等,使校企深度融合起来;高级阶段是:共同建立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是高职教育最终是否能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指标之一。

7. 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要转型升级。不仅在评价主体上要引入第三方,而且在评价的指标上,除了人才培养成果之外,还要大力引进技术研发成果或技术服务成果作为重要的核心评价指标。

8.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转型升级。不能光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培养教师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重新定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功能:从演员到导演;从运动员到教练;从教师到项目经理。

9. 高职院校的管理需要转型升级。提升高职院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地位。高教四路大军(985、211、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应是并驾齐驱的方阵队形,而不是你高我低、你先我后的蛇形队伍。

10. 迎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对高职提出的挑战。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了世界产业的分工和国际竞争,而成为全球化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是全球定位;产品全球营销;技术标准全球通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参与的是全球竞争和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员工面向全球流动或全球招聘;企业文化越来越带有跨文化性质,等等。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从面向内向型企业需求,到面向全球化企业(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需求,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办人民满意的更好的高职教育,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加快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则是重要的一步。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