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研究 > 课程与教学 > 正文

论高职专业设置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9年03月25日 19:19 点击:

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教授

提要 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职专业的设置存在着或职业化、或学科专业化的偏向,影响高职教育的招生和发展。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既要考虑高教专业性质,又要考虑职业教育专业性质;既要考虑其学科性,又要考虑其应用性,从而使高职教育专业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又不同一般的职高教育专业,使其向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民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国民教育中高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高职教育近几年有了飞跃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心已逐渐从职高教育向高职教育发展,或者说在职业教育中已形成职高教育和高职教育并重持恒的局面,从而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所需人才,满足了社会各行业、各职业、各岗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高职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与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因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必须放在社会需求中来考虑。中国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就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工作,包括高职教育也必须纳入到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中来运作,高职教育就必须按供需双方协调平衡中设置专业,必须在生源、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之中设置专业,以满足社会,包括生源求学、单位用人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甚至生存、存在,都与专业设置难以分割,专业设置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命运。准确选择与市场接轨,为社会所急,甚至急需的专业,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首要前提,也成为高职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应该提到教育改革日程上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一项重大策略和举措。从1999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和各高职院校以及一些中专、教育学院都纷纷办起高职专业,扩大高职招生指标,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但除某些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影响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太大反响,从招生效果来看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否是教育单位的一厢情愿,还是配套的一些改革的措施有问题或疏漏,或是社会观念、用人单位观念、家长观念没有转变,或是市场经济的杠杆未充分发挥作用等等。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是使高职教育招生受阻以及此后办学中存在隐患的主要原因。高职教育从整体而言起步迟、基础弱,还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就匆匆大幅度调整,大规模上马,因而,造成在专业设置上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新设专业五花八门,缺乏高等教育的专业规定性、学理性和科学性。高等教育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技能、技术的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必须具有专业规范性和学科性。新设置的专业应该基本吻合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近年来,国家对专业目录进行过调整,基本原则是压缩合并了一些专业,从而强化专业的规范性、规定性。当然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也有必要在高职教育领域开设新的专业;但并不是全盘抛开原有专业而重起炉灶,从而使专业设置成为各高校、各学科、甚至个人的行为,想怎样给专业命名就怎样命名,造成名目繁多、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甚至同一个专业,社会有种种不同的命名,诸如,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运用、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与自动化、计算机与办公自动化等;再如文秘,有实用文秘、应用文秘、中外文秘、文秘教育、公关文秘、商贸文秘、外贸文秘等等。甚至同一所院校中、不同系科就可为同一专业设置出不同的名称来,更不用说在跨校、跨地区的专业设置中重复设置,各种不同的命名或设置就会更多了。这显然不符合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和规范,带有浓厚的主观性、随意性、个人性。

其二,一些专业设置根本不考虑专业的学科性质、学科属性和类型、学理基础和学缘传统,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和专业常识,甚至有的直接就是社会职业的类型名称,诸如美容美发、烹调、营销、家政、保育、电器维修、房屋修缮、装饰等,似乎高职教育就需要学到一门手艺、一门技术就可以了,从而忽略专业的学科性、专业性、学理性,忽略了高职教育的“高”而一味只专注于“职”上。

其三,专业设置的注重“高”而未注意“职”。一些高职业几乎是原有专业设置的翻版,或稍改头换面而已。诸如按原有的新闻专业基础上高职专业设置为编辑、出版、图书发行、采编、传播、报业管理等等,从而一是将一个专业细分为各种与职业或某工作环节对应的几个专业。二是将传统专业稍加改动而翻新,其内容,或者课程设置是不会有多少改动的。甚至有的专业就是原有专业的重复,将普通院校的专业直接拿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因此,高职专业设置急需规范化、科学化,应在适当时机,由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专家共同考虑拿出高职专业设置方案,作为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定,以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主观和个人行为。

其四,高职专业与职高专业重复设置。职高是国家调整普教办学格局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也是一项国民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宏观策略,早在高职教育兴起之前职高就已形成规模和一定格局,从而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高职教育一些生源有相当一部分应从职高输送上去,从而形成职高与高职一条龙办学模式。因此,高职专业设置与职高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对应或传承关系的,一些专业确实应注意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来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同时,高职教育也肩负着为职高培养和输送师资的任务,因而其专业设置也有大体相同的一部分。如职高有文秘专业,高职就有必要为其培养文秘教师,也就必须设置文秘教育专业。同时,文秘也有高级文秘与一般文员之分,高职教育设置文秘专业就显然不同于职高设置的文秘专业,因而就有专业设置的层次性和特殊性。但是,如果高职专业都按职高专业来设置的话,那么就会存在一些问题。高职教育如果未能扩大专业领域,将视野局限在职高专业就失去了高职专业拓展的机会,也失去高校的优势和特点。高校专业设置一是面广,二是学科性强,三是形成体系和专业间联系,四是在一所高校中,共存文、理、工、医、农等各种学科和专业,有利于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和产生新兴专业。因而,高职教育专业不能局限于职高专业,仅限于为职高配套来设置专业就无法发展了。其次是社会所需人才并非一律都可划分为高层次和低层次人才的,也就是说职高的一些专业就是对应社会的一般性职业的,这些职业无需经过高职教育的培养,只需职高教育即可,诸如美容、美发之类的职业,在高职教育中就能够完成这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技术了,何必又到高职教育中去培养人才呢。再次,从社会、家长、考生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来看,也不希望高职教育与职高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雷同而仅作为层次高低的区别。他们对高职教育的期望,一是高层次教育,二是专业性强,三是社会需要和实用。因而高职应挖掘资源和潜力,不能仅仅局限在高校现有专业和职高现有专业基础上考虑专业设置,一方面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来开辟新专业;另一方面也应在高校专业和职高专业的整合点上寻找能够结合、整合的高职专业。

其五,高职专业的定位不准确,不符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过去设置高职专业的人一般都是高校教师,很难跳出原有高校专业设置的模式,也无法真正进入社会和市场作供需状况调整,加之没有这方面办学有经验,因而往往闭门造车。设置的专业就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的偏向。高职专业在原则上应是应用性专业,因而强调其应用性、技术性、可操作性。不能简单按理论学科、基础学科的需求去进行专业设置,也不能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为理论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因而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界更多的是理工科专业,文科中应是社会应用型专业或一些新型学科专业以及文理交叉而形成的专业。

二、产生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问题的原因

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出现和一些问题,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从客观原因而言,其一是高职教育的骤然升温,社会和高校未能一下适应,许多工作都可能急迫了一些,仓促了一些,因而来不及仔细去思考,认真去调研,反复去论证,大家都一窝蜂上了,难免会碰到问题和挫折。其二是因为高职教育起步晚,缺乏办学经验,尤其是在一些非高职院校,从来没有办过高职,因而不熟悉、不理解高职性质、属性、功能和培养目标,当然专业定位和设置就不准确。其三是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有关法规、政策还不明确或落实,学校以及具体操作的同志还不十分明确工作性质、目标和意图,因而缺乏指导、监督和规范,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四是社会大环境还不够,确实是高校一头热,而未能使全社会都热起来,社会对高职教育还不了解和理解,抱有怀疑态度和谨慎态度,未能及时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提出原则和反馈意见。客观条件大都是社会、环境、背景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必须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去克服和改变。而主观原因大都是工作态度、方法以及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原因,它是可以通过我们今后的工作努力克服的,因此着重谈谈主观原因:

其一,高校教师的观念,尤其高等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高职教育虽然也是高等教育,但也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观念,它对于克服过去高校不注重实践、实用、应用、能力、创造等的倾向有一定意义;对于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适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新型专业,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改造、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都有一定影响。但是,高校在参与高职教育的工作中,并未树立起这种改革意识,并未将其提高到一个高校今后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因而始终未能跳出传统观念的框架和模式来看待高职教育及其专业设置的问题,而是将其纳入要么传统专业思想轨道;要么社会大学校教育轨道;不是紧了,就是松了;不是狭隘单一专业,就是泛专业或大而无当的专业。因而高职专业设置的合理配置与合理构成,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做到。

其二,对高职教育性质和定位的理解还不明确、不准确。相当一部分高校和教师,不是将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一个部分,一个构成元素,而是以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只不过比职中高一个层次罢了。目前在许多高校都逐步减少专科生,主要往更高层次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倾向下,高职教育以专科身份进入高校就会给人以不正规、低层次、背包袱之嫌,一方面对它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对它产生误解,甚至还有可能利用它作为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的途径。这些误解和偏颇,就会集中体现出专业设置上的简单化、随意化、临时化、主观化倾向,从而造成专业设置上的失误。

其三,高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高职教育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的一项内容,引起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视和积极性。各种类型的高校,包括理工科大学、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甚至教育学院、进修学院都纷纷介入;同时,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也在面临中专招生生源不足情况下和试图将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努力中,激发了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争办高职、争夺生源的竞争局面,因而各学校对高职专业的设置会受制于这种竞争压力,无法顾及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学校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求,而是力图盲目发展办学规模,扩大招生量,甚至以经济效益作为推动办学的杠杆,将其作为创收渠道。显然这种诸侯割据、各行其是的局面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专业的合理设置和合理布局,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主义、唯经济主义等弊端。同时,一些从未办过高职教育、没有办过应用性专业的院校,勉为其难的上马也是处于劣势,而无法发挥优势和特长的。

就一个学校而,为办高职教育各院系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竞争。因各校管理体制不同,有的将高职教育放在学校,专门成立高职学院,将所有专业放入高职学院中;有的设立高职学院仅仅是行政管理机构,而将专业和办学下放到院系;有的学校是兼而有之等等,办学体制和机制不同,对专业设置和布局的考虑就不同。尤其是经济作为杠杆的调节作用是明显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动力和投入的话,要想将办学放在院系难度很大,专业设置也有可能仅仅局限在原有专业上,不愿作大的调整和更新。但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动力和投入的话,也有可能会跟着经济效益走而不会考虑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难以做到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因此将权力下放到院系确实是困难的。但又如果由高职学院独办,由学校统起来而与院系脱勾,显然在师资、办学条件、合理使用资源上是有困难的,也有可能造成校系之间的矛盾。至于校系合办也有理不清、说不明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因此高职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专业设置和选择困难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教育体制和机制还不能使这一教育形式自如转动,同时还牵涉到管理、教学方方面面的问题。

其四,综合考虑高职专业设置的总体思路不明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考虑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将其放在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虑,放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和社会需要结合的大盘子中考虑。一方面,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的结合要认真考虑,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基础上扩大视域,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从而产生新专业,或对老专业的改造。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应该考虑它自身的定位,一是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二是在高等教育和职高教育关系中的定位;三是在社会对教育需求中定位,从而在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中确定高职教育位置,确定高职教育专业的选择和设置,并根据各地、各高校优势和特点布局。但是过去对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仅仅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去考虑,强调职业性就忽略了专业性;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又忽略高校专业性质;强调实用性就忽略了知识性;强调素质教育又忽略了创新教育。反之亦然。可见,专业设置这是一项带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宏观把握教育发展的大事,也是一项政策性、指导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过去几年经验不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允许大家各抒已见,发挥大家办学积极性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要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有条件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时候了。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克服弊端,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最佳方案和措施。

三、解决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问题以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分析,解决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问题主要考虑五个方面因素。

其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应在大量综合调查的基础上由下而上的拿出高职专业设置的方案、思路、指导意见和具体的专业目录。尽管各地、各校、各种不同时段的具体情况、条件不同,但也应该有一个指导性、参考性的专业目录,允许各地、各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置。也可以进行修改和调整,专业目录应有一定的弹性、张力的发展、发挥空间,以便于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和指导。尤其应对专业设置的思路和发展趋向有明确的规定,作为各校进行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同时,还必须认真履行专业设置审批的程序和严格把关,认真制定和审核专业设置申报表,完善审批程序和手续,并通过教育管理机关进行宏观调整、合理布局。

其二,专业设置应放在学校而不应放在院系。由下而上的申请与调查是必要的,但它只能作为专业设置的条件和基础,专业设置的权力应放在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学校应组织专家进行系统调查、论证来确定申报专业,能有效调控、规范专业设置工作,综合考虑多方面关系和因素,才能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专业设置是学校行为而不是院系行为,当然必须充分征求和考虑院系意见。一旦决定下来,院系应无条件服从学校决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论证工作,审批下来之后认真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其三,高职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需求、学校条件、发展方向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因而必须扬长避短,使之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教学改革和专业改造,有利于培养更多更新人才,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高职专业设置的前提必须准确为学校定位。找准自身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如高师院校的高职,最好是能围绕其师范特长和优势来发挥,在培养职业中学、中专师资上尽力。当然,高师院校也逐渐发展为一些非师范类专业,开拓了专业领域和范围,扩大了生源,改造了专业结构和传统专业,也有利于高师院校发展。因而高师院校在一些非师范性的高职专业的选择和发掘上也应该适当扩大范围。但无论如何扩大,还不能改变或削弱师范性质,以师范为本走综合发展之路应是基本前提。

其四,办好专门的高职院校,有利于高职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现在全面铺开高职教育,一方面牵涉到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办学精力,无法全力以赴办好各类型高校专业内的事情,使优势和特点发挥不够,定位也明晰,有碍学校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一些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定位不清,资源浪费。因此,应集中精力办好高职院校,办好一些由教育学院、进修学院、中专改造升级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为独立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当高职来办,将高职专业设置为高职专业。当然也不能挫伤其他高校办高职的积极性,但应与各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利用办学资源和条件,而不至于重起炉灶或改头换面。

其五,调整高职教育办学布局、规模、专业设置,调整高职教育的思路、政策、策略,改变一些学校办高职为权宜之计或学校转型、或经济创收,或单纯扩大规模的思想,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方面,更应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向和我们的对策。只有理顺了这些最基本的思路,才有可能对专业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从根本的修正,从根上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应对现有高职专业招生、办学、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审核,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布局;及时进行对一些分得过小、过细、过繁、过重复的专业进行合并或减除的工作;及时对一些招生人数少、社会需求量小、没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进行削减或改造;及时对一些与普通高等教育重合、相近、相似的专业进行调整,以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和削弱高职专业的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特点的现象,使之真正体现出高职专业的性质、特征和用途。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和吸收经济发达地区办高职教育和国外办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扩展视野,开拓进取,找准目标,理清思路,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更趋科学、规范、合理,将高职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