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研究 > 课程与教学 > 正文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探析

2019年03月25日 19:19 点击:

梁燕

北京联合大学高职所

专业水平是反映教育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是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是开展高职专业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对高职专业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开展高职教育评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发展相对较慢。95年以来,高职教育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更深层次的课程改革也正在起步。但同时也必须看到,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总体上还不规范、水平不高。与此同时高职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从1998年到2003年,5年内新批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院459所,2002年全口径高职高专在校生已达781万,比1998年增长114%”[1],五年间,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部分之一。虽然高职高专教育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规模发展如此迅速仍使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凸现,天津教科院对天津市扩招比例较高的四所大学进行的一项关于教学质量的调查表明:“63.6%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扩招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或下降明显。”[2]这与西方国家在战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质量危机有相似之处。高等教育成功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通过围绕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佐证。目前,我们对建立符合国情、具有高职特点高职教育系列质量标准还缺乏研究,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质量观、满足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界定明确的专业质量标准和实施程序,使其发挥促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作用,这一课题攻关非常急迫。鉴于此,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特别在总结典型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文章对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在标准基础上制定评估方案的必要性、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析。

一、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1.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质量内涵的变化是建立高职专业质量标准的内驱力

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再是绝对统一的标准要求,而成为相对的概念。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质量,也可以说是一种标准,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差别在于在这一标准之上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内涵明显发生了演变,高等教育不再有最低标准,只有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进一步说,质量标准开始走向多样化,依不同教育培养目标和不同教育需求而定。正如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为世界宣言》所说的,要“考虑多样性避免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从这一意义上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高职教育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标准体系。由于专业质量标准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师资、实践设备等方面,并能将这些较分散的点通过标准体系和与之相连的专业评估方案指标融合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校整体状态。因此可以说,以制定专业质量标准为突破和重点,逐步建立起由科目课程标准、实践环境质量标准、产学合作教育质量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能力考核标准等要素在内的高职教育质量体系并不断完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要求,是摆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面前的要务之一。

2.建立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我国正在处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有一点必须清醒:高等教育大国不等于高等教育强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应该是优质高等教育,才能保证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之列。近年来高职教育以迅猛之势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已经步入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又担负中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着重要使命,如何保证其质量,也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学生和家长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质量与标准是紧密相连两个命题,要明确质量水平必须界定标准要求,关于质量,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其定义为:“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能力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里“明确或隐含能力特征或特性”可以理解为与质量相关的标准。当前就如何稳定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问题见仁见智,谈得最多的是必须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设计、监控、评价”的闭合环路实施质量控制,在这一点上认识趋同。质量标准既人才培养设计的出发点,又是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落脚点,保障机制实施有赖于质量标准体系的指导,设计、监控、评价三者需要通过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管理,否则保障机制就没有根基,容易偏离方向,因此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专业质量标准,是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和面向高职教育规范化发展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牛鼻子”的作用,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

3.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评估方案,为高职专业建设和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

评估的本质是对事物的价值判断,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无所谓评估。目前,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密切了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把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也以于今年试点启动。在高职高专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并开始注重质量提升的背景下,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评估方案更为必要,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作用:第一,依据专业质量标准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专业评估方案对高职专业涵盖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更为准确客观的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和学校人才培养作状况;第二,为高职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并适时对照专业评估方案开展自评整改,提供实施依据和指导,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针对性。从世界高等教育评估较成果国家的经验来看,专业鉴定(即专业合格评估)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在美国,没有直接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主要看其所拥有的系科在全国同类系科中所占地位,以此来排定名牌大学座次,为我们通过专业水平评估来考察学校办学提供了借鉴。

二、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要坚持现代教育观,摆脱传统的专业“实体化”内涵局限

首先必须搞清楚专业是什么?关于专业的内涵,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高等教育对专业实体化的认识根深蒂固,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我国首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1952年在全国农学院长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中以系为管理单位,以专业为教学的主要机构”[3],非常简洁的表明了当时人们对高等教育“专业”的认识,即:“专业”是有形的实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长期以来,这种认识不但限制了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管理效率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改革向课程深入,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现代教育观认为,专业(Major)是指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或课程计划(Program)。认为学生修完这一系列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就被认为是某一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不单是与之相连的班级、教师、经费、资料设备等等,更重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它的课程体系。围绕专业内涵的核心—课程体系,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涉及到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还涉及到师资、教学和实训场地、设备和图书等基本条件,还要求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方式等,重点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上。

2.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征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区别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样表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属性特征。从专业属性看,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学科专业”,高职教育专业则是“技术应用专业”,相对于学科专业,技术应用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制定其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必须考虑这一特征,即:高职专业质量标准也必须是应用性的,将满足社会需要和促进就业作为中心贯穿,而决不能用学科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去匡定高等职业教育,否则就对高职专业的优劣造成错误的判断,不但不能对高职教育发展起到规范和建设推动作用,而且会最终动摇其培养目标,影响高职教育改革,束缚其发展。遵循这种思想,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界定各项目内涵要突出强调几点:包括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等为特征的产学结合开展;课程体系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采用以面向问题和任务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安排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等等。总之,既然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就必须体现着这一属性。

3.着眼于高职专业特色,激励专业改革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时要特别考虑如何引导和鼓励高职专业办出特色,防止在标准框架中形成一个模式、一副面孔,给专业特色发挥提供充分空间,实现高职质量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有必要开辟“专业特色”项目,鼓励个专业在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各层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发掘激活特色,在特色和改革中体现质量。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制定专业评估方案

界定明确的高职质量标准首先是使专业建有了依据,然而高职专业质量的提高更需要通过评估推动,因此有必要依据质量标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评估方案,制定专业评估方案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要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可以采取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这样,既可以很好的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又可以通过必要的考察、广泛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

5.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挥激励作用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院校间同类专业发展也不平衡,涌现了一批密切结合行业企业、教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优秀典型专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仍比较模糊,更谈不上课程体系的应用性,总体来说仍维持较低水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就是要端正对高职专业建设的认识,将专业改革向就业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向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激励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三、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设计介绍

1.制定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的制定要以规范管理、提高质量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方案为主要依据,坚持“加强规范、提高质量、兼顾效益”的原则,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

2.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设计思路分析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首先要坚持体现高职高专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案指标体系构架要涵盖高职专业教学的方方面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经分析研究大致应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11个大项;在对11个项目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力求找出若干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征、反映其质量优劣的关键指标,作为质量标准和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评判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

质量标准是评估方案设计的基础,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指导作用有效性发挥。在明确了质量标准11个大项(亦即“评估方案”中的一级指标)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做出详尽而精要的描述。例如“科目课程”可描述为:科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齐备、规范,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学要求;重视教材建设,能够组织自编电子及网络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教材选用合理,优先选用省部级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及优秀课件;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及时吸收科学技术最新成果,课程形式灵活多样。

专业评估方案包括评估实施程序、指标体系、结论评判标准三部分,指标体系是其核心部分。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11项前面已经述及,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表一)。然后明确二级指标的等级内涵,可以只明确A、C级内涵,规定届于A、C之间为B级,低于C级为D级。

表1 高职专业评估方案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Ⅰ-1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Ⅱ-1专业设置

Ⅱ-2专业培养目标

Ⅰ-2课程体系和结构

Ⅱ-3课程结构设计

Ⅱ-4实践课程形式

Ⅱ-5课程形式

Ⅱ-6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

Ⅱ-7专业培养方案

Ⅰ-3科目课程

Ⅱ-8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

Ⅱ-9教材使用和教材建设

Ⅰ-4教学环节

Ⅱ-10教学档案和教学文件

Ⅱ-11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

Ⅱ-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Ⅰ-5职业素质教育

Ⅱ-13职业素质教育设计

Ⅱ-14职业素质教育实施

Ⅱ-15职业素质教育改革

Ⅰ-6教学环境

Ⅱ-16教学基础设施

Ⅱ-17实践教学条件

Ⅱ-18专业建设经费

Ⅰ-7产学研合作

Ⅱ-19产学研合作实施

Ⅱ-20产学研合作机制

Ⅰ-8师资队伍

Ⅱ-21生师比

Ⅱ-22师资结构

Ⅱ-23兼任教师

Ⅱ-24质量与建设

Ⅰ-9学生素质

Ⅱ-25基本技能与核心能力

Ⅱ-26必备知识与理论

Ⅱ-27综合素质

Ⅰ-10学生就业

Ⅱ-28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

Ⅱ-29初次就业率

Ⅱ-30社会评价

Ⅰ-11专业特色

注:标有“*”号的为关键指标

另外,专业评估方案还要规定评估实施程序,包括:评估前的准备工作;评估方法;组织形式(如:访谈、问卷、抽测、听课等);评估结论形式;评估结论标准评判方法,形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结论。

注释:

[1]葛道凯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高职高专教育迈上新台阶 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P46

[2]王洪才 大学扩招对教学质量影响状况的调查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1(4)

[3]转引自卢晓东等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1) P11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江苏高教.2000(1)

2.卢晓东等.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2002(1)

3.张进等.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界说.南京经济学院报.2001(5)

4.高林等.《课程改革是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中国大学教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