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人”培养应从分析岗位群入手,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人”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围绕着,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拓展知识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其课程体系结构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等构成。
关键词:职业人、课程体系结构、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当今,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信息管理在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作用也日显重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到来,各行各业对IT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培养具有一定优势能力的、面向基层生产和服务、IT或非IT行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不适应这种变化。为了推进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提出了“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的理念 。为了实施培养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的战略,借鉴国际著名IT厂商,参照国内多家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结合浙江省和杭州市IT产业的发展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架构
自2000年3月我院在浙江育英文理专修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础上,筹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001年3月经省教育厅审核批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被列为浙江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专业。在总结6年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人培养模式主要考虑以下几因素。
1、“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职业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学院《“职业人”培养模式指导纲要》,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以“适应性”为目标,以“应用”为宗旨,技能为特征,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突出优势技能与优势品质,全面、全时空实施职业人素质教育。
2、“职业人”模式的设计思路与步骤
本专业从计算机信息管理岗位(群)的操作体系出发,筛选出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然后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及实践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职业岗位定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初次岗位定位是信息系统管理员(相当程序员);发展岗位定位是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相当高级程序员);非IT行业从业人员定位是信息管理技术员。
(2)根据信息岗位操作要素,筛选必要的、符合高职人才需要的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品质,提出必须具备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等要求。
(3)在岗位操作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专业特色,设计可实现的优势技能与品质;
(4)根据信息系统管理员职业能力的要求,提出必修与选修课程、实践和实训环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周期,提出应举办的讲座、主题班会、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环节。
二、“职业人”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对职业人才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部分,是通向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建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为两翼保证支撑职业人才培养,以拓展课程为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基础课程。涉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和现代职业人应具有的必要的政治思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质、修养、体质、语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所设置的课程为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必须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形象、证书等设置的专业课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岗位(群)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岗位(群)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强化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涵盖了职业技术、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证书、岗位实训等内容。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技术课、技能实训课、岗位实习四大类。岗位实习:主要是指直接面向行业和岗位,让学生从认知、感知到完全适应职业岗位的课程,包括: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3、拓展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旨在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拓开专业(第二专业或方向),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为拓展课程。拓展课程分为专业拓展、人文素养、艺术基础与欣赏、第二专业(方向)、必读书籍、考级考证五类。
4、活动课程。由学生通过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课程为活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活动课程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为必修课,把社会实践课时计划纳入教育计划进程表总学时中。
三、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群关联分析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性人才,在课程上要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群关联如下:
1、职业技术性课程
职业岗位必备的基础课程和技术课程包括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网站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管理学基础等。
2、职业能力性课程
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性课程、方法能力性课程、社会能力性课程。
专业能力性课程: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能力课程和实训课程包括SQL-SERVER网络数据库、ASP.NET网络程序设计、DELPHI 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管理信息系统、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
方法能力性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Delphi 程序设计与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与课程设计、SQL-SERVER网络数据库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社会能力性课程: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及计算机协会组织的大赛如DIY大赛、网页制作大赛、文字录入赛、动画制作赛、程序设计竞赛等。
3、职业素质性课程
职业素质分为基本素质性课程、岗位素质性课程。
基本素质性课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应用哲学、法律基础、体育与保健等、心理健康、国防教育与训练等。
岗位素质性课程: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就业指导。
4、拓展知识
拓展知识分为专业拓展、人文素养、艺术基础与欣赏、第二专业(方向)、必读书籍、考级考证五类。
专业拓展:VB.net程序设计、 Linux操作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员考证实训或程序员证书实训;
第二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Intranet基础、电子商务网站设计;
人文素养、艺术基础、艺术欣赏:应用文写作、口才与演讲、公关礼仪、诗词赏析、服装赏析、广告赏析、职业指导课;
考级考证:DREAMWAVER认证证书、FLASH MX认证证书、计算机调试员、信息系统管理员证书。
为充分体现职业人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群关联中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自始至终把职业实践活动能力放在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
1、从课程体系上看,课程结构中应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总量,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并丰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把活动课程、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2、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强调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强调职业应用性,发挥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从教学实施过程上看,完善了技术实践教学的培训计划、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点(实验课)→线(课程设计)→面(综合实训)→体(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各实践环节链接、递进的系统过程。实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在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同时,实施了“三段实训”体系,包括职业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通过职业考察使学生了解本职业岗位(群)情况、了解该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发展情况、了解职业岗位(群)业务的管理程序、了解本职业岗位(群)运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了解作为其成员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技能和素质,思考规划个人的职业人生。再通过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活动能力。
4.从教学质量管理上,建立了相应的能力教学督导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以综合测定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职业人”培养实施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职业人教学要求
IT 学科是一个与实际接轨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应与IT学科的发展相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大学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双重资格,既具备有一般高等学校教师素质(讲师),又具备生产第一线技术骨干的素质(工程师)。客观上这就要求教师的来源和启动再培训工程。
承担专业技术(实践)课教师的来源主要从企业有实践开发经验,所以,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水平教师,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利用假期外出参加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从重点院校引进高学历的优秀应届毕业生,采取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岗位技能实践,后上岗的策略,并利用假期外出参加短期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认证证书。
此外,着力打造兼职教师队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2、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职业人培养的需要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因此在进行教材建设时,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按照“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去组织教材内容。专业课程的教材引入应用最广泛的IT技术,将其加入到专业课程中,也可以引进由国际著名IT厂商提供的专业培训教材并加以优化。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与IT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使学生毕业后能用最短的时间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实训教学环境
要保证专业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加大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训实习环境,与企业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取得企业的教育资助,在技术、设备、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定期组织学生去IT企业实习、组织教师去企业进修或参与研发,或定期组织IT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或开设讲座。
4、改革考试形式,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考试方式都采用理论考试,不能考查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必须将考试重点转移到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这就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体系,包括考核内容及评价体系。
来源 http://www.zjyyc.com/xbjs/xx/detail.php?id=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