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800)
摘要: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设定课程方向,即专业的设置,其要点在于分析行业企业、教育与市场、人才规格、学习者及学校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取得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进而设计出相应的专业体系与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C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5)01—00)28—03
找准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义。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广大受众的切入点,是沟通经济社会和受众的桥梁,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成效,专业设置是课程开发中课程分析和课程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
课程开发是规划育人方案的教育活动。对于专门教育来说,首先要有明确的育人大方向——专业和专门化方向,这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个体的特殊功能的体现,也是办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所以,专业设置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成果之
一,课程开发也必定成为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
课程开发要经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编制”和“课程评价”4个阶段。专业设置主要是前两个开发阶段的产物,它又制约着后两个阶段的开发。高职院校必须以课程开发为核心,通过专业设置和改造,逐步构建具有生命力和特色的专业体系。
课程开发的课程分析阶段是高职院校选择和确定专业的关键,它是为开发专业和课程而汇集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从而规划专业设置并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根据的工作过程。高职教育的课程分析可划分为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3个阶段。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在顾及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要着重作好课程分析阶段的“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教育受众(学习者)需求分析”和“教学需求分析”,以取得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来说,通过这些分析,若能获取真实而有效的翔实材料,就成功了一半。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的课程分析角度,来探讨课程开发与高职专业建设、改革的关系。
一、行业与企业需求分析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毕业生“出入口”畅通的根本保证,因而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社会经济形势,本地区和临近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势态。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因此专业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
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及对大量典型行业和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是进行行业和企业需求分析的主要手段。同时,要成立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育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二、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可使高职院校了解和把握自己可以占有的“市场份额”,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专业设置的有效需求,使各高职院校能正确定位,办出既有特色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高职教育是通过培养技术性应用性专门人才而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又是通过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类型、规格和质量体现出来的。所以,社会职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指向,社会人才市场所反映的高职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前提。
例如,按照国家人事部的人才预测,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和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将是今后几年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了解了全国的这一人才需求总趋势后,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当时、当地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调整和设置相关专业。
此外,还需进行教育市场的分析——要详细了解同类型和层次的办学机构专业设置的状况,并通过分析自己相对的优势和劣势而决定专业的取舍。
三、人才规格需求分析
人才规格需求分析是行业与企业分析和教育与人才市场分析的自然延伸,为进一步选定专业和确立相关的教育目标、编制教法与教材提供依据,是详细分析社会某一职业的实际情况,系统地列出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过程。
分析具体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活动项目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础。其分析方法与CBE的“职业分析”思路—致,但分析的对象以及方法应有所区别。尤其是高等技术型人员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高技术产业,对于技术领域的活动项目往往是最新的,加上高技术变化快的特性,使传统CBE的分析方法(仅针对岗位要求)难以适应,需由高职院校的课程专家、教师赴现场实地考察,直接与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技术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各项活动的性质与类别。
四、教育受众需求分析
“教育受众”即接受高职教育服务的人或单位。高职教育的专业发展,是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的,既要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也必须满足广大受众的要求,而且社会需求只有转化为个人需求,才能成为对高职教育的有效需求。
由于职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以及人们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的增强,使一次性就业现象和观念发生巨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确定专业时要充分顾及受众职业变化的需要,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客户”着想,要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性质、条件、环境、待遇、社会地位、发展可能等的期望值,尽量设法满足他们的多种合理需求。同时,在充分了解学习者或培训对象的年龄、基础、经历、动机、兴趣、特长、理想、品德等个性特征和情况之后,也利于教育与教学工作中按需施教和因材施教。
企业迫切需要某些专业,可没有人报,这样的专业难以维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对“受众”的服务工作,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关系。如果是对专业不了解,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该专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有的要根据该专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变化,改变专业名称,以符合教育受众当前的心理需要;社会必需而又属于艰苦行业的专业,除了进行社会奉献精神的宣传外,在收费、待遇、后续发展等措施设计上要适当倾斜。
五、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是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为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的要求。这项分析是框定专业的内涵和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前提,它包括课程内容分析和教学条件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即把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所提供的职业需求资料转化为专业范围内课程设置纲要;教学条件分析,是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审议,又为课程实施提供现实的策略依据,主要包括课程人员、学员水平和教学条件三方面的分析。课程人员包括决策、设计、实施三类人员,对于他们个体的现状、经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长处和不足、总体的结构成分、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以及他们需要进行业务培训的要求等方面,均要作出翔实的分析。其中,课程实施者——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是分析的重点和关键。
学员的入学水平是确定专业学制和课程设计的必要条件,应分析其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品行以及特定的职业经历等先决条件。
对于教学条件,除开设专业所需的课程大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外,实验实习场所、必需的工具设备等教学硬件,教学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等软件,都属于教学条件。这些条件要满足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要对照现状提出建造和添置设备与设施的预算计划,明确各类软硬件的规格或客观要求,以及准备和使用的时间要求。
经过课程分析,高职院校就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办学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新专业,调整和改造就业不畅、生源严重不足的专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这个专业体系,通过捕捉社会的“兴奋点”,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专业设置理念,构建一个共同的专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柔性设置各种专业方向,从而大大增加了宽口径的专业设置,极大地增强了专业应变能力。还可依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分另U有计划地建设新专业、学院重点专业和国家、省级重点专业。保证专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体系,常常会成为一个高职学院显示其特殊“品牌”的重要亮点,从而可在市场运作中实现良性循环。
课程分析阶段只是形成了专业设置规划的思路和决策,而进一步的专业调整和改造工作,如以“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智能结构定位,调整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科目和课时等重组课程体系的改革,就要依靠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分析获得的资料,遵循一定的教育价值准则和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的过程。它可划分成观念设计(比较各种课程理论和流派,汲取其合理因素,建立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设计观念,即确定恰当的课程设计原则)、原理设计(广义上讲涉及整个课程理论体系,从狭义上看则表现为课程设计的概括思路,又称为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型)和方案设计(遵循课程原则和原理,把课程分析积累的资料转化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工作过程)3个层面。最终设计出包括专业建设与改革设想和方案在内的完整的育人方案。
育人方案要坚持德、智、体、美等均衡发展的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注重素质教育,将培养职业素质体现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并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原则必须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加以贯彻。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克孝.论职教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J].职教论坛,2002,(14).
[3]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薛喜民.特别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N].文汇报,2000-2-9(4).
[5]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任君庆.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原理及其开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7]2003海峡两岸高职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联合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