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研究 > 课程与教学 > 正文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

2019年03月25日 19:19 点击:

(华中农业大学 龚组文教授)

一、专业及课程的一般概念

(一)专业的基本概念

1、专业的涵义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特指的专业是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为一种实体。这个实体形成的依据是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实体的任务是对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教与学活动。

2、专业与学科、职业

(1)专业与学科

学校的学科主要指学术(专门的系统知识体系)的分类,即按科学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学科一方面起着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着我们探索的范围;另一方面起着范型的作用。从专业与学科的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分化在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涌现,专业形成往往就落后于学科发展。学科可以不断地分化,而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学科建设与专业的改造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结构的调整打下基础,按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从而优化学科结构。

(2)专业与职业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种类,指若干种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的工种,这些工种的职责可以有些不同,但大体相同。职业的特征,一是劳动者相对稳定地从事的工作;二是职业是能够为劳动者带来经济收入的工作;三是职业是劳动者从事的专门性工作。专业与职业有联系也有区别,“专业是相对学科而言,其种类一般以10的3次方为数量级,然而职业则是所从事的工作,以10的4次方为数量级,专业数与职业数相比至少为1:10,而每一种职业又有多种不同的岗位,因此这里就涉及针对性与适应性问题。”

3、专业的构成要素

专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无论专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都离不开三个要素,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专业中的人。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的灵魂;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合理的课程编排;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4、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而专业合理与否也主要体现在专业的设置上。

5、我国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变革

专业结构的变革,体现在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上,而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处理好一般专业与特色、重点专业的关系;基础性专业与应用性专业的关系;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

(二)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它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

2、课程的内涵

高等学校的课程,一方面是知识传播的媒体;另一方面则更是知识生产、创新的“胚芽”,涉及人的教育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将高等教育课程内涵视为“教育全息”。“教育全息”有两层含义:其一高等教育全息元内在地包含着教育全息体地全部信息;其二,教育全息体中的所有部分处于全向性的信息交流过程之中,即具有全息关系。

3、高等学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择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在一定的既有阶段(包括课程的两种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学生全面发展可望达到的程度。

随着“多元智能”意识的发掘,人们将开发左、右脑功能的目标引入课程目标,即将语言技能、逻辑—数学技能、空间技能、身体—运动技能、个人内在智能和人际智能等七类“人的潜能及其实现”作为培养和发展智能的课程目标。由此可见,高等学校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化”的人才。

高等学校课程目标的价值选择或取向,应是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高等学校课程目标的追求方向,是让所培养的每个学生都持有学术性的、职业性的、事业性和开拓性。

仅仅了解课程目标确定的价值取向,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要了解和关心课程目标确定过程的若干障碍:价值的障碍、各种权力的障碍、实践中的障碍和心理上的障碍等四大障碍。了解这些障碍和产生的背景,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

4、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

高等学校课程发展理论基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基础理论,二是相关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四方面;相关理论包括教育经济学、教学论、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等方面。

5、高等学校课程发展模式与改革趋势

课程发展模式,从理论研究视角看,一是课程发展模式涉及的层面,有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二是课程发展模式涉及的不同的理论取向或理论基础,有着眼于认知过程发展的课程模式、着眼于技术作用的课程模式、着眼于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的课程模式、着眼于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式、着眼于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体系的课程模式五种。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

(1)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课程综合化也体现在课程的研究上,即将课程作为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

(2)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课程种类、形式和实施方式上。如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开设带科研性质的自由研究的课等。

(3)课程的职业化。课程的职业化,表现在高等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上。

(4)课程的人文化。表现为主张恢复过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反对过早的专业化和过分的职业化。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文化和职业化是相对的,它们在现实中是同时存在的,对任何一方的过分推崇或排斥都是不正确的。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学科专业,并且搞好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好人才,一所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也需靠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抓手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专业条件三方面抓起。并且编制好教学计划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员”还是“师”?安排好有关的学时比例,构建好课程体系,安排好教学进程。

(三)为专业准备好软、硬的教学条件。聘请校内外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五)培植好特色和重点专业,争取成为省的示范性专业

(六)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条件,不失时机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要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制度,为每门课程配备结构合理或者优化的教师。

保证每门课程必备的教学条件,要实时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课程的评教评学活动制度化。

积极努力争取成为省级或者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建立适应专业需要又有学校特色的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