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研究 > 课程与教学 > 正文

21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课题与展望

2019年03月25日 19:19 点击:

石伟平、徐国庆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全面的、深刻的变革,这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的;其中与职业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有两方面: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一是新技术革命。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工作世界的根本变革,从而对我们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对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这一改革中,尽管各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改革的课题也不尽相同,但其中许多基本问题是具有国际性的,并且世界各国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战略也基本相同,这就使得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共同趋势。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趋势的话,那就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八方面。它们构成了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从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

虽然职业教育在近代产生时便包含了经济动机,但可以说,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们更多地是从“平等”、“公正”、“机会均等”等出发来发展职业教育的,希望通过这种教育,使社会处境不利者获得谋生技能,以改变他们所处的不利社会地位。这种教育具有济贫性质。这就导致其对象主要是学业失败者、社会地位低下者等。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经济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这一趋势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已表现得十分明显,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世界各国纷纷努力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理论层面为这一努力提供了答案;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则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掌握着其未来经济繁荣的命脉,这一观点在世界经济界和职业教育界已成为常识。

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的深入,促使世界各国从更高层面来发展职业教育,即不仅仅把职业教育作为济贫教育,而是从维护各自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均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其总体政策中的重要一条,通过各种途径,如立法、拨款、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等,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干预。这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80、9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这些法案都是以增强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为基轴的。例如1980年代颁布的两部重要职业教育法案:1982年的《职业训练合作法》、1988年的《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便是美国1970年代末始国际竞争力衰退的产物。1990年9月制定的《卡尔·D·金斯职业教育与实践技术教育法》则明确地阐明了其立法目的:通过更充分地开发美国所有阶层的学术能力及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其后的一些重要教育法案,如1994年的《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等,其出发点也莫过于此。

英国在80、90年代也加强了政府干预职业教育的力度,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著名的有青年培训计划(YTS)、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TVEI)以及青年培训(YT)等。这些法案也都是从增强英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基本出发点的。

就是象俄罗斯这样一个经济十分困难的国家,在其经济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也从未停过稳定、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其1999年的教育预算为1998年的121%,并且其中的大部分经费拨给了初等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从而使这一年初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增长了37%(注:刘启娴:《转型期俄罗斯职教改革的方向与进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动态》,2000年第4期。)。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这一转变,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教育对象的扩充。世界各国不再把职业教育仅仅局限于失业者和社会处境不利者,而是把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生也都纳入职业教育的视野,主张成人和所有的未来劳动人口都应接受职业教育,以确保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普通教育职业化。美国80年代后半叶至90年代形成的崭新的职业教育概念——从“职业教育训练”转换为“劳动力教育训练”,便是这一转变的杰出代表。

二、在更为宽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

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分析两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一趋势的直接动因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这一变革也是多方面的,这里暂时只分析密切相关的三方面。

1.职业种类的变化

它既表现在产业内,也表现在产业间。首先谈谈产业内职业种类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生产自动化带来的。现代信息技术给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手工劳动的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导致现代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完全有理由预见,不久的将来,那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手工操作将完全为自动化设备所代替。这就必然使原来的工作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在未来生产中不需要工人和技术人员,或者需要量极少。生产自动化对工作带来的主要变化并不是工作岗位的大量递减,而是工作岗位性质的变化,即白领的增多,蓝领的减少。尽管在自动化生产的企业,其操作岗位将越来越少,但新型企业往往雇佣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从事新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从事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等。有研究指出,高精尖产业的从业人员,通常是传统产业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其次谈谈产业间职业种类的变化。新技术革命给经济带来的一重大变化是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就业于服务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在发达国家,就业于服务业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了就业于第二和第一产业的人数,并且这一发展仍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必然带来职业种类的重大调整。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种类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朝着对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的职业发展(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要求,比机器生产对工人文化的要求,通常更高)。

2.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

即使是与原来相同的工作岗位,生产自动化的普遍采用,也使得其工作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初看似乎生产自动化似乎使得一线的操作更为简单,只需按一些按钮就可以完成生产过程,而实质上它使得工作的完成更为复杂,因为这些按按钮动作的完成需要远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做支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从事生产的工人,需要通晓他所从事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原理,能根据仪表的变化掌握生产进行的状况。另外,现代生产还出现另一种发展趋势,即个性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的普通职业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尽管操作岗位对工人的动作技能要求大大降低了,但对工人的心智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工作性质这两方面变化,使得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知识、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而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更为宽厚的普通教育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后续岗位培训时间,并提高其质量。

3.现代技术革命速度的日益加快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也日益缩短。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使得职业种类变更速度大大加快,即使职业种类不变,其工作内容也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这一点已成为现代职业的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在这一变化迅速的世界里,仅仅使青年为某一具体职业做准备是不够的;他们现在必须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无数次的工作变换。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富有弹性的、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以及学会如何学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有宽厚的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且,在职业教育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普通文化知识、能力比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这也使得人们主张学生接受更为宽厚的普通教育。

(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生产力的提高,逐步把人们从工作重负中解脱出来,现代人拥有了更多休闲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将进一步减少,用于休闲的时间将继续增多。这样,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课题,也许人们会提出许许多多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必须延长普通教育的年限。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整体呈上移趋势,在更高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具体地说就是,“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把职业教育的主要年龄阶段由原来的‘中学阶段’推迟至中学后(post-secondary)”(注:石伟平:《战后世界职教发展轨迹与当前发展趋势》,《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第50页。)(当然,这里的中学后教育不仅指高等教育,还包括中学后非学历教育。目前许多中、东欧国家对这类教育要求很强烈,以填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缺口)。相应地,发展中国家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推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年龄。从世界银行发放教育贷款的政策也可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自1975年以来,世界银行投放到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资金比投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要多,这表明人们已倾向于在较晚阶段提供职业教育。”(注:戴维·阿乔阿雷纳和弗朗索瓦斯·卡约:《技术教育:是条死胡同还是在适应变革》,《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第60页。)

三、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往往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使受训者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娴熟技能。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对传统职业教育的这种内容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上所述,首先,现代工作内容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作的完成更多地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内容作出相应变革;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使从业人员具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不仅要延长普通教育年限,而且也应对职业教育内容做根本变革,以职业群为基础设置专业,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能力;再次,生产的自动化,使得许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被拓宽,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他们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完成这些工作。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更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具体地说,如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培训,英国的核心能力培训,德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训等,都是顺应这一趋势的结果。在美国,职业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使之成为思考力(thinkingskill)培养课程的一部分,重新构建职业教育。为了有别于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西欧、北美国家通常称这种职业教育理念为新职业主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教育普通化”。

尽管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理念已经被提出,但综合职业能力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其心理结构如何?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为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中应开设哪些课程?如何处理好职业教育中发展性与针对性的矛盾?如何评价综合职业能力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在世界职业教育界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如何由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仍然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四、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在职业教育史上,尽管许多教育家一直致力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但在现实中,职业教育一直是低层次的教育,面向社会下层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下层”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尽管这一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在当今世界,哪怕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地位仍然远远低于其它类型的教育。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国政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相矛盾。因此,如何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增强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许多国家正为此进行不懈努力。1992年9月英国在“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证书——“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证书,便是这一努力的典范。

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不能凭空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技术为基础。因为职业教育地位地下的根本原因是职业地位的不平等;要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必须以职业地位的平等为基础。而在传统经济、技术条件下,职业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我们无法把一位生产线上的工人和一位工程师的地位等同起来。因此在那时,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必然成为一句空话。但是,现代技术为职业地位的平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人们的这一梦想正变为事实。

这一物质基础便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体能型工作大量减少,智能型工作大量增加;机器承担了人类工作中的机械部分,剩下的便是更适合人去做的。这样,工作之间的纵向差异不断缩小,横向差异不断扩大;工作之间的差异更多地不是纵向的地位差异,而是横向的类型差异。

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则为这一努力提供了现实手段。如上所述,传统的职业教育是技能定向的。这种职业教育不利于挖掘人的潜力,发展人的智力,成为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工作性质的深刻变化,致使职业教育理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职业教育正朝着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是高价值的素质,它可以与普通教育的内容相媲美。这样,在教育内容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备了同等地位,从而为职业教育在总体上获得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提供了现实手段。

正是有了这两大支柱的支持,使得职业教育具备了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可能性。我们完全有理由预测,职业教育获得与其它类型教育同等的地位,并被纳入到主流教育中,在不久的将来将变为现实。

五、继续努力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工作领域迅速变化的性质,就业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一次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一个人终身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育家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迅速被世界所接受,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及国际相关组织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中最重要、出现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职前学习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础规律。面向21世纪,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如此紧迫,以至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会议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大会提议各国要改进终身教育与培训系统,制定灵活的接受终身职业教育的政策。

尽管终身职业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且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也都一直致力于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但一个完整的、能满足21世纪经济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建立起来,人们在希望接受职业教育时还会遇到许多障碍。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如何保证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随时都可以参加或退出职业教育,仍是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完善职业教育外部的法律、政策体系,以保障学习者继续接受培训的权利,也要改革已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这一改革是多层面的,从微观层面看,如设计单元形式的课程、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使用自定步骤的学习来适应个人需求等;从宏观层面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灵活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职前培训、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六、建立充分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充分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但是为了满足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职业种类迅速变化所带来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断变化的需要。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将迅速淘汰大批原有职业,相应地产生大量新职业。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以职业为基础的(即使以职业群为基础也是如此)。因此职业种类的变化,必然相应地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作出调整。有时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但是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非常僵化,难以跟上这一变化。“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无力迅速适应急剧变化的技术要求,或无法培养出具有最新技术水平的人才”(注: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第32页。)。这就使得学生接受培训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职业教育没有予以训练,造成结构性失业。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充分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工作领域的不断变化,亦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有二:一是大力发展短、频、快的培训模式,取代长学制的学校职业教育。因为这一模式时间长,具有滞后性,往往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职业教育的这一弊端早就遭到了福斯特的批评;二是与企业密切合作。“制造业在80年代后期和整个90年代的发展趋势清楚地表明,私营部门参与未来劳动力的培训是当务之急”(注: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第32页。)。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合作,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才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及时培训出企业所需的劳动力。

职业教育体系灵活性的另一要求是认可学员的工作经验,并给予它们与学校正规课程同等的地位。这就是西方目前正流行的APL(对先前学习的认可)理论。在职业教育中引入APL机制,不仅可以缩短培训时间,减少学员和培训机构的培训经费,提高培训效率,而且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学习动机,使职业教育具备更高的灵活性。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对APL的研究已经很深入,这一机制也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职业教育实践。(注:详见:徐国庆 石伟平:《APL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

七、继续加强职业指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沟通教育与工作的桥梁的教育,只有实施富有成效的职业指导,才能使这一过程顺利地进行。早在20世纪初,职业教育的许多专家便已注意到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对之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如帕森斯等。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也十分重视职业指导,他认为职业教育必须由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三者构成,缺一不可。而在我们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工作环境里,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尤显必要,必须使之成为职业教育计划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但是,就目前而言,除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外,大多数国家的这项工作仍很薄弱,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并且其“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受过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的足够培训,即使有这种服务,也只限于学校内部,不能满足父母、失业青年和成人的需要”(注: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第31页。)。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仍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八、创业培训正成为职业教育的新趋向

过去几十年中,高失业率一致困扰着许多国家。过去20年中,“根据官方统计,除美国和日本以外的所有国家,失业率都在7%左右或超过7%。其中包括高增长率的国家,如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注:Phillip Brown and Hugh Lauder(1999)Education,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John Ahier andGeoffEsland(eds)Education.Training and Future of Work.London:Routledge.)。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许多国家把目光投向了职业教育。因为他们有一个普遍认识,即工人之所以失业,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现代生产所需的技能;因此要让他们就业,就必须使他们获得一定技能;如果他们获得了这种技能,就必然能够找到相应工作。但现实情况和政府期望恰恰相反,多数受训者接受培训后仍然找不到工作。这一结果其实从理论上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职业教育只对结构性失业有效,对需求不足性失业则是无效的。

但是,许多数据表明,虽然经济仍然在增长,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呈递减趋势。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复杂的,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导致许多工作为机器所代替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如何寻找新的就业途径,便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有人提出通过劳动者创业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引发了一场争论,即职业教育能否产生新的职业?这一争论目前尚未产生明确答案,但从总体上看,持肯定观点的占上峰。专家认为,“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以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就要涉及到为人们在小企业中就业、自谋职业以及开办企业提供培训”(注: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第31页。)。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亦突出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并且它从一种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创业培训。大会主要工作文件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中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并且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中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亦至关重要。

目前,许多国家已开始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新的内容——创业教育,或称自我雇佣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教育,使从业人员获得创业所需的意识与能力,促使他们去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从而解决失业问题。我国政府对创业培训也很重视。最近两年,我国教育理论界亦掀起了创业教育的高潮,大量关于创业培训的文章与著作涌现出来。许多教育与培训机构已开展了创业培训。创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新内容正蓬勃发展起来。

我们认为,创业培训绝非权益之计,而是21世纪工作世界对职业教育的挑战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量体力工作为机器所代替,导致原有工作岗位的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一状况面前我们无能为力。目前,尚无任何证据可证明,生产自动化程度和工作岗位的数量成反比。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却有着令西方其它国家羡慕的就业率。而增加就业机会的唯一途径便是创业。并且,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创业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培训能就业的人,而且要培训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创业教育与培训必将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而倍受人们关注。

以上从八个方面概括了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所面临了共同课题及其基本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职业教育只在这些方面发生着重大变革。社会变革对职业教育的挑战是全面的,因此职业教育面临的革新也是全面的。除以上八个方面以外,还有课程的综合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提高、个别化教学、第三产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这里不准备一一穷尽,只是选取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八方面作了阐述,并希望通过这些方面来把握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势。

【参考文献】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

2.戴维·阿乔阿雷纳和弗朗索瓦斯·卡约:《技术教育:是条死胡词还是在适应变革》,《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1期。

3.徐国庆 石伟平:《APL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1期。

4.石伟平:《战后世界职教发展轨迹与当前发展趋势》,《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

5.陈永明:《日本职教发展的特点与改革趋向》,《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期。

6.[美]沃根著,钟启泉译:《经济增长的新限度——经济的变化与职业教育》,《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6期。

7.钟启泉编译:《日本型劳动市场的变化与企业内终身教育训练的终身化》,《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5期。

8.黄尧:《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动向》,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动态》,2000年第8期。

9.白汉刚编译:《中东欧职业教育概况》,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动态》,2000年第9期。

10.刘启娴:《转型期俄罗斯职教改革的方向与进程》,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动态》,2000年第4期。

11.余祖光整理:《韩国现代化中的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动态》,2000年第3期。

12.石伟平:《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第2期。

13.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14.蔓盛:《职业技术教育新思路与新趋势》,《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5.John Ahier and Geoff Esland (eds.)(1999)Education,Training and the the Future of Work.London:Routledge.

16.M.Skilbeck,etc.(1994) The Vocational Quest;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London:Routledge.

17.Thomas Rohlen and Christopher Bjork (Eds.)(1998)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Japan.London:Routledge.

18.Peter Raggatt,Richard Edwards and Nick Small (Eds.)(1996)The Learning Society:Challenges and Trends.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19.Donn E.Brolin(1997) Life Centered Career Education:a Competency Based Approach.Reston: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20.Ian Finlay,Stuart Niven and Stephnie Young (1998) Chang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

21.Judith Cader and Ann McCollum (1998)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 in Vo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London:Kogan Page.

22.Wim J.Nijhof & Jittie Brandsma(Eds.)(1999)Bridging theSkills Gap between Work and Education.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3.Frederick T.Evers,James C.Rush,Iris Berdrow(1998) The Bases of Competence:Skill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24.David Stern and Daniel A.Wagner (Eds.)(1999)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Cresskill:Hampton Press.

25.OECD(1998) Pathways and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Paris:OECD.

26.Mike Flude and Sandt Sieminski(Eds.) (1999)Education,Training and the Future of Work II:Develop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27.Andy Armitage etc.(1999)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28.European Commission(1998)Helping Young People along the Path form School to Work.

29.Geoff Hayward (1995) Getting to Grips with GNVQs.London:Kogun page..30.D.Stern,etc.(1995) School to Work:Research on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London:The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