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所首页 > 高职研究 > 课程与教学 > 正文

德国高职课程的特点及比较分析

2019年03月25日 19:19 点击:

俞宁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德国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

德国高职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又用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根据德国基本法(宪法)的规定“,双元制”的一端——职业学校属于各州的高教部门管理,而“双元制”的另一端——企业则由政府负责管理。其中由教育科学部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则是企业培训的法律基础。

“双元制”采用的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工作中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工作、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课程编排、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课程实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1、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

“双元制”职业培训是一种职前教育,整个培训过程突出“实用”。理论教学也遵循这一原则,强调实用性,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对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解决问题”。“双元制”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点均来自企业生产岗位或岗位群。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知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双元制”课程模式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在一学期内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基本能做到同步进行。

2、课程编排体现综合性

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中,课程的编排并不是按学科体系顺序设置,而是把有关知识综合成为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如机电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所有课程,均由专业理论、专业计算和专业制图三门课程来覆盖。这种以“实践定向”的课程设置,精简了课程内容,避免了教学的不协调性和学习盲目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必需的知识。

3、课程实施采用双元性

在“双元制”课程模式中,学校按照各州整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培训规章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并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要求,增强了企业对职教的参与意识,并视之为己任,能从各方面给职教以帮助。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国民基本文化素质要求。

4、理论教学突出直观性

在“双元制”课程教学中,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展示各种实物、模型、投影、幻灯,采用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在教学中还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讲解仅仅是配合。这种直观性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对知识具有较高的记忆保持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提倡单元教学,制定每个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讲一些、练习一些,让学生及时看到学习成果,并通过检查得到反馈,形成学业的良性循环,即所谓“目标学习法”。

5、实践教学采用示范教学法

“双元制”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来摸清学生底细,了解学生对实践内容准备的情况及现有的基础,然后引入题目。第二阶段是教师示范,教师告诉学生三个问题: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对要实践的内容一步一步操作并讲解。第三阶段是学徒模仿,挑选三个学生(一般为好、中、差各一名),按照教师操作的步骤做一遍,教师观察学生,对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指导,然后全体学生再做一遍。第四阶段为归纳总结,教师对整个过程归纳总结,对重点、难点再重复一遍。通过这四个阶段,基本保证了每个学生掌握实践内容。

二、中国高职教育课程的安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职教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部门在有关文件中对高职教育课程的构建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在《关于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课程体系实行两段三块模式,即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两段,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块。基础课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一般能力,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理论课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专业能力,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专业实践课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践(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教育部门原则意见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借鉴国外发展高职的经验,特别是引进了加拿大的CBE理论和DACUM方法,按照胜任岗位(群)职责的需要来构建课程体系,基本指导思想是:

1、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的应用为特征。

2、根据行业和企业岗位(群)与业务范围,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据此确定知识与能力结构及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变做验证实验为实验与实训相结合,针对岗位(群)操作技能要求安排实训环节,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

4、通过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社会人文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模式的比较分析

1、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德国“双元制”课程的编排并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而是根据岗位(群)所需知识点,把相关知识综合成为专业技术知识体系,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来说显然是合理的。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编排主要根据CBE理论,按照岗位(群)能力的需要来构建能力点、知识点。但目前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编排还没能摆脱学科体系。之所以没有完全打破学科框架体系,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学校虽然在开设专业前做过一些调查,但学校的教师并没能深入到企业,了解、掌握专业覆盖到的岗位(群)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企业也没有能够真正关注、参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制定工作,因而课程体系不可能完全打破原有的模式。

德国“双元制”模式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其综合性课程基本上是按覆盖岗位(群)某一方面能力要求来进行综合的,我国在编制课程计划时也明确提出要进行课程综合,但实际综合时是把几门相关课程的内容拼凑到一起,仅仅起到一个内容增减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点的综合。其原因是教师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不够。

2、课程实施过程的比较分析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按照课程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与训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毕业后马上能上岗工作。我国高职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的,虽然也有一个学期的上岗实习,但已是顶岗工作。为此各职业院校都投入了大量财力购置相关设备,但由于实践的内容与企业的需要还有一段距离,学生仅能掌握一些通用技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德国职业教育是把招生与招工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而我国学校招生与企业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为了使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只能传授一些通用的技能。

3、学生发展能力的比较分析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基本上是按照胜任岗位(群)职责的需要来构建课程体系,这种做法必然注重并加大常规专业技术知识和现场操作技能训练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这在解决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方面是有效的,但对所学知识理论的关联性和拓展性方面考虑不够,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受到限制。我国职业教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又注意拓宽知识面。增设了选修课,通过横向拓宽模块、专业纵向发展模块及社科人文知识模块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4、教学过程的比较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注重直观性,实践教学注重示范性,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容易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引入了多媒体教学等一些先进教学手段,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还是讲授式占主体。特别是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生源文化素质下降,而学校受到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限制,采取理论课大班上课,降低实践环节要求等措施,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从上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我国的高职教育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方面还要做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