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近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制订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将加强职业精神培养上升到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无论从院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年毕业生数量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他们更希望职业院校输送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遵守纪律、注重安全、讲求合作、务真求实等职业精神,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以文化、素质作为企业的软实力,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21世纪的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为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发达国家纷纷将提高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重视加强文化素质建设,以提升竞争软实力,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之具备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将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二、将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硬件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等软技能的培养效果还不十分明显,一些毕业生出现就业取向功利化、诚信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工作拣轻怕重、反复跳槽等现象,既影响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准职业人的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样,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职校学生如果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将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同时也将会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作为一个结果函数的话,那么职业精神就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系数。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所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即思想认识、责任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愈强,能力发挥程度也就愈高。反之,如果职业精神低下,即使有再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具有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负责任甚至严重失职,还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种责任,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精神的培养也应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予以深化和有效实现。职业院校应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深人企业现场实习,除了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和岗位锻炼,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将书本上的职业精神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东西,深入体会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激励创新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等企业思想文化的精髓,逐步增强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
目前,职业院校都在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希望广大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按照未来职业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职业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着眼于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提升学生对职业认可的信心,从而为树立职业理想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