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强化就业意识,通过前瞻性调整专业设置、改进专业建设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等举措,踏实有效地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以及高校扩招等带来了沉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对中同这样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以加工为主的国家来说,世界性的经济动荡带来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就业岗位的缩减。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情况更为严重。统计显示,2008年仪广东关停并转的外向型企业总数就达4 900多家,涉及就业人员总数约57万人。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职院校办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与经济和生产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就业市场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加强专业改革.强化就业能力对解决就业问题和保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是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为一体的活动,包括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实训、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遭遇就业危机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更要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从社会和市场需求角度出发,通过采取调整专业设置等类似措施.促进学生就业。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没有凸显高职教育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从整体上看,专业设置滞后、专业定位不准、专业内涵建设不深等问题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高职救育发展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枝的专业设置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后.高职专业建设必然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然而,在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全局规划性不强、高职特色不鲜明,仍然滞后于内涵发展的要求。另外,很多高职院校通常是根据市场的短期需求设置专业。社会需耍什么样的职业岗位.学校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短期行为明显。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等到2—3年的人才培养周期结束后.原来供不应求的专业可能市场已经饱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不是市场所需。可见,如果不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前瞻性地设置专业,不解决专业设置的滞后问题.很容易造成就业困难。
要使高职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首先要找准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找准人才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层次.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应用技能的人才。与学术型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层次较高的、较为复杂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培训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系统化训练,注重学生素质和长远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走进两种误区:一是定位过高.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理论型和研发设计型人才:二是定位过低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低层次、低技能的操作人员。这样高职教育很容易失去自身特色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和礼会职业培训.使高职毕业生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在与其他就业层次的求职者竞争岗位时往往又难以突出自己的优势。
内涵建设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往往停留在表面.追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没有深人挖掘潜力.从内涵提升上求发展.存在着与社会岗位接轨不紧密、教学运行机制不健全、实训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师资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对其要求之间的脱节。如不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针对目的高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入调研、拓宽思路.从调整专业设置、改进专业建设方案、完善专业内涵等方面不断深化专业改革。
高职毕业生就业要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增加招生量。
产业规划是国家对产业中长期发展的计划也预示着产业发展的趋势。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着滞后性,总是比行业企业需求的发展“慢一拍”。如果高职院校参照产业规划来调整专业结构.就可以紧紧抓住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使高职专业的走向与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步.有利于高职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地方性高职院校尤其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调整专业结构。
产业周期是产业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总称。高职院校应了解掌握各专业对应的产业所处的产业周期.并根据所处的周期阶段及时调整专业规模。产业处于成长期.可以适当扩大专韭规模;产业处于成熟期.可以维持现有规模,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内涵的深入和拓展上.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产业处于衰退期时学校应逐步缩小专业规模.考虑专业转型或者最终取消相应的专业设置。参照产业周期调整专业规模.能帮助高职院校对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准确的预判.可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相对应。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所学知识能否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收入如何,职位是否得到晋升?职位晋升后.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这些问题.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学校专业建设方案的有效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是高职教育按需办学的要求。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情况适当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可以使专业建设方案更合理、更有效。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络.听取用人单位对奉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切实需求.了解学生是否受单位欢迎了解本校毕业生整体的优势和不足.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修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以及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等领域的人员共同组成.人员范围较广、层次较高,涉及校内外多个领域。专业指导委员会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剖析专业建设方案.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定期、及时地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有助于高职院校不断修正、改进专业建设方案。
通过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校内宴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按照工厂车间实际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模拟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问就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顶岗实习、工学结合、T学交替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共同作用.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学习环节与T作环节接轨.满足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技能要求。
师资团队水平的提升.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学生职业能力才有可能强。高职院校要制订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实施师资培养系统工程.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宴践能力;制订并落实专业教师到基地顶岗锻炼的长效机制.组织引导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通过实际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使教师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训指导水平:从企业选聘高技能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并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若想化就业危机为契机.就要全面梳理课程和教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要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着眼点.调整课程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目标井制订建设汁划.依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建设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在保持基本课程体系完整的基础上.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引人社会急需的相关专业课程.编撰特色教材。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文秘专业.适应市场需求.重点引入“速录”课程.使学生的速录技能成为就业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就业状况。其次,要在摸清专业对应的实际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按照层层分解的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和“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选择并整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枝企深度合作.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专业特色教材包括专业基础教材、职业技能教材和生产性实训教材.使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与企业所需技能相对应。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增强专业服务与辐射能力,改善就业状况。首先.以应用型研究为载体.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特点.重点开展区域支柱产业领域的研究: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通过与紧密型企业在研究项目、研究力量上的联结,深化产学研合作。其次,通过政校企合作.多途径、多渠道地建立各类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认证站点,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考证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培训、农业培训和其他培训,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服务规模。通过专业的社会服务.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与社会及行业的联系.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学校自身办学基础条件.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定位、深化专业内桶.有效推动高职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邵庆祥论垒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U1中国高教研究,2009,(01)
[3]黄丽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姜根龙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几点建议Ⅱ1太原大学学报,2006,(01)
[5]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 [J].教育与职业,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