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平1,徐国庆2
(1.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2.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两个角度,论证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发展技术本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并非意味着大量现有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要把技术本科与高职升本科严格区分开来。目前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部分传统学术性大学进行改造,让极少数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升格为本科。
关键词:技术本科;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3)31-0005-05
技术本科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当前我国技术教育学历的最高层次仍然局限于大专,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有无发展必要,是关系到我国学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教育界存在较大争论,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对技术本科的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应当是技术本科是否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的经济,社会必要性
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当我们在讨论是否要发展技术本科的时候,“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特别在近几年,在一些科学类专业的基础上纷纷衍生出来技术类专业,进一步证明了社会需要本科技术教育的客观性”。①技术本科发展的必要性不是任何人的主观建构,而是多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这些因素中,经济、社会因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本科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GDP的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已由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特别是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一趋势更是明显。也就是说,我国今后经济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原始物质资料的投入。尽管目前在我国内地还存在许多技术落后的企业,但激烈的经济竞争必将促使它们迅速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经济日益全面地加入国际竞争,这一趋势也将日益明显。
在全球范围内,生产技术由以经验技术为主转向以理论技术为主,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己成必然。比如航空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理论技术,这不仅是从方法论上讲,即飞机的最早设计者是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而且指理论在这一技术的开发中起了关键作用。理论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使得现代技术日益复杂。
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在西方,技术型人才产生于20世纪初,它作为介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之间的人才,是技术活动日益复杂、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结果。研究表明,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已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现实需求。如生产集成电路的上海贝岭公司有工程技术人员200名,其中近一半人员负责研发和设计工作,另一半人员从事工艺、设备和质量控制工作;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无不存在
类似的分工。②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些技术水平很高的企业,或在企业的高级技术岗位上,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必然趋势。正是基于这一共识,近年来高职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大专层次的高职目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当然,企业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但不一定需要技术本科教育。因为人才成长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教育模式;一种是在工作环境中与工作过程相伴随的自然成长模式。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除了依靠教育系统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人才的自然成长模式。但是,当知识结构日益复杂,且社会对某种类型人才的需求构成一定规模时,这种人才的成长模式便应由自然成长模式转化为教育模式。因为教育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人类活动,惟有通过教育,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人才素质的快速发展。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目前高技术岗位的人员,主要是通过自然成长模式来获得的。但是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仅仅通过自然成长模式来获得高级技术型人才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即技术本科,来弥补教育体系中的缺失。
(二)技术本科为高职生提供了发展进路,这是人性化教育的需要
发展技术本科,除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它的社会必要性。而当前首先要考虑的,便是高职生的发展进路问题,尤其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现代教育体系应当为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是人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那种终结性教育则是与这一原则完全违背的。我们没有理由为一部分人建立充分发展的教育机会,而把另一部分人压制在现有的教育层次上。
当前,我国高职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职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据统计,至去年10月底,上海高校高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同期本科生的92.58%和大专毕业生的81.59%”。③其他省市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④当然,解决高职生就业率低的主要措施应当是提高高职的办学质量,促进高职办出特色。但当前高职生就业率低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许多高职生在毕业时将选择继续学习。
目前解决高职生继续学习问题的措施是专升本。专升本确实解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问题,是一个进步,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是升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专升本是以放弃他们原来的教育体系为代价的。从逻辑上看,这一措施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学术教育有它自己的标准,这一标准是和职业教育完全不同的,我们应当深刻地看到这两种教育之间的差异。既然如此,许多高职生必然难以达到学术教育的标准。尽管为了“照顾”他们,这一标准已有所放宽,但对他们来说仍然很困难,因为他们以往所受的教育和他们将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
2.这种专升本的形式容易导致学术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制约,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出现学问化倾向。
3.即使有些高职生经过努力,升入了学术性本科院校,但他们将接受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初中毕业时,就是因为难以接受学术教育而进入职业学校的。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多数高职生的能力类型可能不属于言语的、数字的,而是属于操作的。因此,这一措施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
4.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系统,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
因此,目前的专升本并非解决高职生继续教育的合理措施,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建立与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技术本科。
(三)目前高职生缺乏进路,正成为国外教育市场争夺的对象
社会必要性要考虑的另一个要素是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已成为极为平常的事情。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普遍过剩。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获得最大利润,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发展中国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超级大国,自然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一定规模的人员出国留学,将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是,如果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过大,会造成我国资金过多地流向国外,从而影响到我国教育乃至经济的发展。
在学制中,如果没有技术本科,意味着高职生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路径,许多学生很可能会选择到国外去学习,从而导致我国教育资金和人才的大量外流。为了阻止教育资金的大量外流,我们必须建立适合高职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即技术本科,为高职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与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
以上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论证了当前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但是仍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没有必要发展技术本科,其理由是现有的大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很重视,所培养的大学生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因此,现在的大学完全可以起到技术本科的作用,没有必要再专门建立一种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技术本科教育。这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有失偏颇的认识,它目前正严重阻碍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
但是,要揭示这种认识的偏颇却并不容易,因为它扎根于我们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深深误解,而这种误解又十分隐蔽,即认为技术仅仅是科学的演绎与应用,技术是依附于科学的一个体系。按照这一观点很容易推论出,我们关键是要发展好科学教育,如果科学教育发展好了,那么技术教育自然而然会很容易地发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技术哲学的研究显示,即使是对现代理论技术而言,它也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体系,尽管二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技术体系的独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技术是区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
在汉语中,“科学”与“技术”已被组合成个一个词,即“科学技术”,并被简化为“科技”。这充分反映了技术对科学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一趋势,但同时也有抹杀技术与科学之间区别的现象,出现了用科学代替技术,否定技术的独立地位的危险。
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的研究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技术哲学家们早巳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做出了种种规定,不管这些规定之间差别如何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技术是有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而技术体系是由工具、方法、经验构成的。我们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二)技术是独立于科学的一个体系
仅仅看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只是看到了技术体系的独立性的第一个层面。对于技术体系独立性的确立来说,第二个层面更为重要。可以说,当前阻碍我国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第二个层面的误解。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承认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但认为技术仅仅是应用科学,是科学的应用。“尽管科学对技术的作用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所有技术活动都是科学的延续,技术必定是科学的应用,甚至认为技术就是应用科学”。⑤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技术体系只是科学的附属品,它的独立性根本无法确立,而技术教育自然也就可有可无。
事实上,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当代,绝大多数的技术发明都要依赖一定的科学理论,但它又不是科学理论的简单应用。我们在看到技术对科学理论的依赖的同时,更要看到技术本身的独立性。热力学原理毕竟不等于蒸汽机,电磁理论毕竟不等于发电机,技术并非科学的简单派生。在现代,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除了需要相应的科学原理外,还需要大量的技术知识,以及经验知识和经验技能。“科学决定了一件人造物的物理可能性的极限,但它并不能设定一件人造物的最终形态。欧姆定律并没能决定爱迪生照明系统的形态和细节,麦克斯韦的公式也无法决定现代无线电接收机里电路系统的具体形式”。⑥著名技术哲学家F·拉普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写道,“科学知识和技术诀窍并不是一回事,因为特定的研究成果本身并不是具体技术应用的充分根据。即使在物理或化学实验室里已成功地进行了实验,也决不能保证在大规模生产水平上进行经济开发的成功。例如科学知识并不能为导航技术系统的制造方法和规格及其子系统的功能提供任何信息。工程科学的特殊问题如操作安全、维修公差、有效寿命等也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内”。⑦因此,技术有着自己特殊的结构。
对科学与技术关系这种误解做出全面、深刻揭示的,是美国学者斯托克斯。他的研究始于对美国科学家布什的观点的批判。他认为,技术作为应用科学这一范式,源于布什的研究。1944年下半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那年,罗斯福要求当时的战时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预测科学在和平时代的作用。布什的报告还没有完成,罗斯福就去世了。布什以《科学——无止境的前沿》这一报告回答了罗斯福的提问。
关于罗斯福的问题,即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布什有两句格言,它们集中反映了布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框架,并确立了战后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范式。第一句是,“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也就是说,它的贡献在于对一般知识、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他看到了在研究目标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内在分离。下图很好地层示了这一关系,它表达了这一范式的“静态”形式。
第二句格言是,“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也就是说,使基础研究远离应用的过早考虑是合适的,基础科学将被证明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长远而强大的动力,因为应用研究与开发能把基础科学的发现转化为技术创新,以满足社会经济、国防、健康及其他需要。这一格言表达了这一范式的“动态”形式,可用下图表示。
布什的观点为在20世纪后期理解科学及其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主要范式。当然,布什在这里关注的主要是基础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但是他的第二句格言却从此确立了技术作为科学的附属品的地位。斯托克斯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布什的线性模型进行了批判,并确立了技术与科学的双轨道模型,从而确立了技术体系的独立地位。这一模型如下图。
在这一范式中,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之间一维的、单向度的模型,已由一种相互作用而半自动地向上的双轨道模型所取代。两轨道间只是松散地连接着。它显示,科学经常通过纯研究从已有状况发展到更高的认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几乎不发挥什么作用;同样,技术经常通过目标狭隘的研究、工程或设计的变革、或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从已有的状况发展到更高的能力水平,在此期间,科学的新进步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这里的每个轨道都时常会受到另一轨道的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发生,应用产生的基础研究经常起到联系的作用。
(三)技术体系的独立与技术本科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大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型的,一类是工程型的。既然技术是一个相对于科学的独立体系,那么现有的大学就不能取代技术本科的功能。因为从课程内容看,既然技术有着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那么技术教育就有自己特有的课程内容。这些知识与科学知识(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工程科学)有很大区别,从科学知识中并不能简单地演绎出技术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上,现有大学无法取代技术本科。
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现有的大学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但这种实践或者是科学研究实践,或者是工程实践,而不是技术实践。脱离了实践内容来谈论实践是空洞的。另外,有些工程大学的课程中纳入了一些技术知识,但也不能就此认为,这些大学可以取代技术本科。正如高职院校的课程中,通常也会开设一些工程科学课程,但不能就此认为,这些院校所实施的是工程教育。因为在这些大学中,技术知识仅仅是工程知识的补充和辅助,它与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内容的技术本科有着本质区别。
以上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需要两个角度,论证了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可见,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当然,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确实有可能使得一些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升本科,而不去扎扎实实地搞好各项教育工作。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个如何发展技术本科的问题,而不是是否要发展技术本科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出现这一倾向而置技术本科的发展于不顾。况且,采取合理的措施,这种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就是要把发展技术本科与高职升本科严格区分开来,要把教育类型与学校类型严格区分开来,我们所主张的是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决不是主张要把大量现有的高职升格为本科。
三、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策略
我国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可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一)对传统本科院校进行改造
当前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主要途径是对已有大学,特别是工科大学进行改造,让她们由原来的学术性大学变为技术应用型大学。
把本科教育定位于学术型是我国历史上人才紧缺的结果。由于人才紧缺,为了尽快培养社会所需的学术型人才,因此本科教育,甚至专科教育都被定位于学术教育。但是,随着我国高层次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大量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也应重新定位。这就是要把相当数量的学术型本科教育,改为技术应用型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保持一致,所培养的人才才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匹配。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时也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早在 1965年,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Foechek)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 (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 (engineering) 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 technology)”。⑨而“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都以实施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⑩
高校扩招后,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为学术型,则必然会面临我国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的问题,而同时技术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那么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同时对转型的那些大学来说,也获得了一次重新发展的大好机会。因为她们在与名牌大学竞争的过程中已逐渐丧失了优势,而改为技术本科,她们可以在充分利用自己学术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改革课程模式,加强实践,突出特色,从而获得全新的发展空间。
(二)极少量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
对于极少量现有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则可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将其升格为技术本科。有些高职院校已有一定的技术教育办学经验,积累了一定的适合技术教育的师资和设备,有的高职院校还有行业背景,因此,让这些院校升格为本科,更容易办出技术教育的特色。但是,在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审核,以确保技术本科的办学质量。要避免对各地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过程的失控。
对于高职院校升格为技术本科的审核,要特别指出的是,所确立的标准必须是技术本科自身的标准,而不是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标准。这就要求对技术本科的办学标准进行认真研究。
(三)严格控制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
为了办好技术本科,严格控制技术本科的办学质量,就必须制定能突出技术本科特色的办学标准。这一标准自然不同于已有高职院校的标准,更不同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标准。她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且这里的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必须是技术定向的。过去我们把办学标准的内容,过多地放在了师资、设备等方面。但是,我们认为,区分教育类型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培养目标和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较难办出特色,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结构与岗位能力要求不相匹配,关键在于课程模式的学问化,缺乏自身的特色。因此,对技术本科办学标准的制定,首先应突出它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相对培养目标来说,课程模式更为具体,往往更容易反映出教育类型的差异。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本科办学标准的核心内容应当是课程模式。然后由课程模式出发,提出要实施这些课程,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师资、设备,需要多少资金,应当招收哪些类型的学生等。
(四)建立完整的专业教育学位制度
为了促进技术本科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职的发展,还有必要逐步建立与学术性学位相对应的完整的专业学位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如何成功地举办技术本科教育,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能限制在本科层次。既然技术与科学是两个并列的体系,那么从逻辑上看,技术教育也应建立像科学教育那样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的学位体系,当然这是偏重技术应用的专业学位。专业学位制度的建立,将加快我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以及整个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注 释]
①⑩杨金土.本科院校办好高职与本科教育的类型结构改革门L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
②杨金土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2).
③陶洪光.高职生缘何不是市场“宠儿”[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
④朱丽亚.就业专场令山东高职生“很受伤”[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⑤杨沛霆等.科学技术论[M].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
⑥巴萨拉著,周光发译.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⑦[德]F.拉普著,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杜,1986.
⑧D.E.斯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⑨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职业技术教育》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