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职教课程功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源条件和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功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08)0031-0027-03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全面的发展,不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新跨越和新突破,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职教课程的核心功能,以课程改革来带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功能发挥
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中与学生直接“面对面”的关键部分。明晰课程的功能以及课程体系的价值结构,易于促进人才的培养。
1.职业教育课程的三大功能
从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发挥三大功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1)功能一:积极推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重要条件。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本质要素,作为现代课程体系,应当把握技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2)功能二: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教育理念。目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中,往往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个别职校由于某种原因甚至以培训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后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发展性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为已任,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通过课程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思辨力。
(3)功能三:逐步强化学生人格修养完善。人文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修养、品行提升、道德完善和个性成长的重要环节,简单而言,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教育不仅让人更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而且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并能发自内心地更好地关心人、热爱人、热爱生活,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社会与人类服务。而相关调查数据一再显示,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全面关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求,发挥职业教育课程对学生人格完善的核心作用,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重要是的,它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尊重人的表现。
2.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结构分析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诸多环节中,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改革的思想和基本内容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课程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职业教育课程应当发挥三大功能,具体通过哪些课程来实现这三大功能呢?现代化课程观将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是文化类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二是技能类课程,包括某项职业所需技能的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些课程,目前往往放在实习、实训中实施;三是人文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等课程。
依据上述的三大类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相应的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人文课程体系。三项功能通过三类课程体系来实现。
(1)实践课程体系——就业能力。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使学生通过认识实习,有机会参观考察企业与岗位现场,并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建立“职业人”的职业认同感;其次,通过校内的教学实验、校内实训、校内实习等,使学生可以在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逐步结合起来,并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再者,还可以通过企业内实习、实训,或者其他实训基地的实训,使学生逐步深化知识、增强职业性与技能性,并逐步融入社会。
(2)理论课程体系——智力发展。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础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的。基础课程通过基本知识的传递,直接服务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而专业课程则是在系统的专业知识层面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
(3)人文课程体系——人格完善。人文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等,都属于人文课程体系的范畴。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户外体验、实践融入等,有效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涵养、职业修养和品行教养等,使学生实现全面的个性成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教课程功能决定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有的已经占到总课时的60%。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学校仍不能忽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决定了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技能、理论、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与办学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就业是民生之本,强化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等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本,也是职教与普教的根本差异之处。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注重技能类课程的学习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必须提倡和坚持的重要改革精神。
2.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和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观,是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作为人力资源需求方的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办学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等。可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实质上,以就业为导向除了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3.现代课程观指引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三大功能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倡导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
职业教育课程的三大功能,即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实质上是一个人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表征,三大功能的内涵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课程的三大功能不仅是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和价值,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的倡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职业教育课程功能与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实质是相辅相成、互为你我的,课程的功能决定了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观的形成和坚定,而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也促进了课程必须要发挥好三大功能。职业教育课程三大功能的发挥实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涉及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涉及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保障机制的完善等各个方面。为此,必须积极调整课程结构,促进课程功能发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观的需要。
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三大功能,需要完善相关的资源条件与体制机制,它们是保障课程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由此,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革。
1.思想观念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转变
现代课程观和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解读,是紧密围绕人的发展和职业的发展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的,其具体落实和推广到各职业院校还需一个过程。作为直接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领导、教师等,应当转变办学理念和观念,要从切实角度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特别是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矛盾加剧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长远谋略,理性对待,以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2.模式塑造上——加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三大功能,除了思想上的保障之外,需要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等。在原有专业与课程设置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现状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与分析,了解产业、行业、企业及岗位的实际需求,并据此调整专业与课程结构。核心是要对课程进行三大类的划分,即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人文课程,它们是课程体系的三大支柱,应当严格参照三大类划分模式进行调整,以避免某些课程有名无实。在课程既定的情况下,要进行有效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改革,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文化知识构建、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并改革现有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符合经济需求、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3.合作互动上——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多元合作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即工学结合是保障职业教育课程三大功能实现的根本核心。从本质上来理解,工学结合是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以经济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的做法,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学校与企业在合作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双方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构建多元的合作平台,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和持续性。
4.资源配置上——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条件配置
我们所说的资源主要包括硬资源实训设施和软资源师资。实训资源和师资是提升课程功能发挥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实训设施的配置来看,除了建设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之外,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企业内实训基地、社会机构实训基地、开放实训中心等资源,以保证课程效能的体现。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总的方向是采用“外引”兼“内培”的方式,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诸如,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承接项目,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承接项目的实施进程;扩大兼职教师数量,引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优秀教师激励机制,对有志于投身职业教育并具有良好专业水平的教师给予专项补贴,等等。
5.机制构建上——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健全
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构成(参与者)、运行规则(包括策略、程序、制度、职责、方法、手段等)和保障监控体系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制约。在机制整体运行中,所构成的相关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及调节机能不同,则机制的运行形式、运行特点和运行效果就会不同。职业教育的发展机制所包含的要素主要有: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学生、资源、服务等。职业教育要实现长远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从规范、规则的层面来制约多方的权利与义务,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然,机制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社会氛围的形成,切不可急于求成。
作者简介:雷正光(1945—),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教授、研究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职教学会课程开发研究会副主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雷正光:职教课程实务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